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兴衰,传递着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寄托着各民族最美好的期望。它从不矫揉造作,总是以一种质朴的姿态,静静地完成着属于它的使命。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创作 表达方式 原生形态
谈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台化创作,就必然离不开原生形态的民间舞。它是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根基,为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創作发展输送着成长的养分。在这里,我们谈论原生形态民间舞,不应仅指“学院派”中所谓的“原生形态民间舞”,而应着眼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民间舞蹈。同时,原生形态民间舞,也不应只是某一个民间艺人或某一个艺术流派的民间舞蹈形态,它应是那些自然形成、自然发展,或正走向衰落,或已经消失的,在人民群众中自然繁衍与发展的一种舞蹈形态。此外,提及原生形态的民间舞,不只是因为它是舞台化创作的源泉,原生形态民间舞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民间舞创作过程的依据。我们在民间舞创作中,也应当学习与研究这个过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之所以可以在历经千百年后依旧得以延续,这离不开其具备的功能性,它们有些具有传递情感的功能,有些负责发挥教育功能。有一点值得注意,它们在行使这些功能时,往往都不是直白的,而是或借助一些形式,或隐藏于动态规律之中,抑或是利用一些有意义的行为。
举例来说,蒙古族生活在幅员辽阔的大草原上,“游牧”是这个民族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草场的品质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维持生计。在社会受工业化影响以前,他们基本靠天吃饭,即便是今天,生活在草原深处的草原部落,依旧在延续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他们的舞蹈中,不乏一些歌颂蓝天白云、草地河流、牛羊骏马的题材,但是,“歌颂”往往并不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而诸如祈求家庭或民族的安康往往才是其内在的表达。另外,蒙古草原地域辽阔,加之他们生产方式的限制,这个民族多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散落在大草原的不同区域,常常会出现相距上百公里才能看见一户家庭的情况。所以,蒙古族除了是一个粗犷豪迈的民族,他们也是一个孤独的民族。这一点我们从悠扬却带着忧伤的马头琴声中,潇洒却绵长的舞蹈形态中,皆可窥见。
藏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与蒙古族不同,他们多为聚居。历来他们都有着严格的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农奴制曾统治和影响这个民族多年,当时百姓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敢怒不敢言。此外,受高原环境、气候以及宗教等因素影响,就形成了藏族舞蹈“弓背屈膝”的形态特征。同时,藏民族也是一个团结的民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锅庄舞”中看到,舞蹈本身动态较为简单,节奏也比较舒缓沉稳,它不仅仅是个美丽的、在节庆聚会上跳的舞蹈,它最主要的还是一个表现人们团结并教育人们团结的舞。一个“圆圈”的形式涵盖了所有想说的语言,不矫揉、不造作、不浅显,不得不说,老百姓的智慧是强大的。
朝鲜族在历史上是个饱受战乱的民族,长期的战乱使得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由此,人民把由战争带来的哀怨、顽强、隐忍与抗争,都融入他们的舞蹈之中,从而产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朝鲜族舞蹈的形态。但是,谈及舞蹈创作,我们却很少看到他们有直白表现战争的舞蹈,而是把那些坚韧的特质都化为舞蹈动态里的呼吸方式及各种独特的节奏型。即便是农乐舞中一些类似于象帽舞、手拍舞以及假面舞这样节奏明朗、跳跃的舞蹈,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坚韧的品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汉族民间舞蹈可谓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安徽地区的花鼓灯、山东地区的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同属汉族民间舞。汉民族在历史上饱受封建礼教侵蚀,这一点在舞蹈中也不难发现。早期的安徽花鼓灯多由男性表演,连女性的角色也由男性反串。由此可见,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程度,连通过舞蹈这一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的权利都被剥夺,可见当时女性在生活上承受了多大的压迫和桎梏。但“反串”的舞蹈形态,也暗指了“女权主义”萌芽的出现,很多女性的思绪与情感通过“反串”这一形式直接表达,例如安徽花鼓灯多有半脚掌上完成的动态,俗称“挂垫子”,这是对女性裹小脚的模拟,是女性哀怨生活的集中表现。胶州秧歌里的丁字碾步、嫚扭步等动态除了展现女性曼妙的身姿,其实这种带着拘束感的步伐同样也展现着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的煎熬。总之,人们通过这样半隐半就的方式,将心中的情绪通过舞蹈本体进行传递,而不是一味描述悲苦事件或直白叙事,实可谓是老百姓的智慧。
如今,在我们的民间舞舞台创作中却很少能够见到这样的智慧,许多节目往往喜欢“就事论事”,在一个舞蹈作品中将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阐述得一清二楚,但却忽略了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特性。民间舞的独特性应当是体现在其动态及形式本身的,讲故事不是民间舞的优势,用那些有意味的动态及形式去传递抽象情感才是民间舞创作更准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金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变形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王艺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认知与体验课[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
(作者简介:马佳宏,男,硕士研究生,浙江音乐学院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与教学研究)(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