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窑村落文化景观

2019-04-25 06:05
城乡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老村韩家文化景观

■ 赖 帆

乡村窑洞聚落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景观遗产,但当下的乡村窑洞聚落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矛盾。本文以韩家窑村为例,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探讨“一般性质”乡村窑洞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一、窑洞聚落发展面临矛盾

我国现存的窑洞聚落,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发展而成,如今其所代表的已不仅是一个社区居民们的生存庇护所,更是一种来源于地域、深刻于血脉中的文化符号。而当下窑洞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矛盾,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窑洞聚落景观文化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光打磨已发展成熟且表现出固定的聚落文化形式,但自1985年起,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现代文明对自然村落开始产生猛烈的冲击,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其职业也趋于多元化且人口流动快速,依附于农业思想下的文化规制与生存模式遭到遗弃,这导致窑洞聚落景观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消退着,有学者预测以窑洞聚落现在的流失速度来看,再过60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聚落将不复存在。所以,当下保护窑洞聚落景观文化已变得十分紧迫。但由于我国对于窑洞聚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对于解决当下窑洞聚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仍显得十分“单薄”。第二,近年来在窑洞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呼声,一种以支持修缮与保护研究为主,另一种则在不断探索着窑洞聚落的现代化适应改造策略。然而地域不同、村落状态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也必定不同,对于以上窑洞聚落的保护模式适用于何种特性的窑洞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便鲜有文献涉及。第三,目前的研究大多将目光集中在一些保存完整、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精品窑洞聚落上,但忽略了“一般性质”的窑洞聚落。这些窑洞聚落中的大多数窑洞已无人居住、或面临着无人居住的困境,并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占用土地的同时严重影响着村落的美观,而这种聚落景观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窑洞发展中的普遍状态与问题之所在。

综上所述,本文以陕西乾县韩家窑村为例,试从文化景观的视角解读“一般性质”窑洞聚落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希望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韩家窑村落现状

(一)村落概况

图1 韩家窑村区位与周边景点图

韩家窑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基岩上覆盖着Q1~Q3黄土层。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该地区四季分明,年平均自然降水量约为 537.9 毫米,总降水量偏少、且四季都较易出现旱情,以冬季尤甚。

韩家窑村坐北朝南、毗邻321国道,村域面积约20.82万平方米,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油菜、棉花。该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其东南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约76.5公里,南距乾县县城5公里,西北距国家AAAA级景区武则天乾陵3公里、东北距永泰公主墓2公里。同时,村庄的西面紧邻唐懿德太子墓景区。

韩家窑村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新村与老村明显的分界线,新村位于村落南部,包括 5 排新建的砖楼,老村位于村落北部,大多为半下沉式的窑洞。新村与老村之间缺乏规划,导致村落的肌理与空间尺度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差异。当下老村中仍被使用的窑洞只剩五孔,已被废弃的窑洞数量多不胜数,因为基础设施缺乏以及生活质量较差等原因,许多老村中的居民选择搬入新村或是县城中生活居住。如今老村中大片的窑洞因无人维护变得破败不堪,占用着大量的土地,也影响着村落的整体风貌。

二、韩家窑村文化景观构成

(一)文化景观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中定义文化景观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表现出人化的自然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文化性,也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运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其后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也在此基础上丰富与充实着,总的来说大多都展现出一种自然、地域或历史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融合自然与人文关系的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的展现必由诸多要素构成,如建筑、环境或是观念、审美等,而这些要素体现出了“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种不同特性。物质作为文化景观的展现载体是最直观感受与最容易保护的部分,而文化景观中非物质的要素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内容虽较难直观体现,但却能够有效地依附于物质存在。文化景观中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相互依存,构建完整的遗产状态。

(二)韩家窑村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1.韩家窑村物质文化景观要素

韩家窑村的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主要表现在村落遗留下的大量下沉式与半下沉式窑洞建筑、老村自然发展而成的村落肌理、关中地区特有的景观环境之中,这些有形的文化景观,体现着地域乡土共性的同时也展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韩家窑村的地形变化十分丰富,经测量村落南北高差达24米,东西高差也有17米,村中随处可见高达3米以上的地形高差,这便为半下沉式的窑洞建设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村中较为平坦的地带,也零星分布着几孔下沉式的地坑院,但数量较少,该村仍以半下沉式窑洞建筑为主。每三五孔窑为一组,呈半围合式“U”形分布,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一院便为一户。村中窑洞大多为老式的土窑脸与木质门窗组合,也有少数运用砖石材料在窑脸部位进行美化与加固。每孔窑洞内部进深约5至8米不等,空间功能较为单一。

韩家窑老村的村落肌理是在长期的居民活动中自发生长而成,主要由村落道路组成,村中拥有一条主路与若干支路,连接着每家每户与大片的农田。其道路特点是沿着村中高差较大的自然区域形成的半下沉式窑洞分布,蜿蜒且狭长,这种自然形成的村落肌理浑然天成,与周围呈利落几何式线条的农田肌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前,韩家窑村大部分的景观环境仍保留着原始的乡村风情,除了住房用地,其余地区多被开发为农田,生产麦子、葡萄等粮食与经济作物。村中随处可见散落的农具、堆起的草垛与柴禾,还有许多极具乡土风味的茅草棚。在自家的下沉式窑洞中,有村民会选择种植体积较小的柿树等果树,也有村民不做绿化,在窑洞与新建民房周围,一般有村民自建的小花坛,有的种植日常家庭所需的蔬菜,有的种植一些观赏性的花灌木。总的来说韩家窑村的景观环境体现着浓郁的关中农耕风情,是非常典型的乡村景观。

2.韩家窑村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

韩家窑村地处陕西关中地区,村中浓郁的关中风情成为该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中现保留着许多关中节日文化习俗,其中包括大型观赏性节日习俗主要有正月十六游百病(元宵节后相约出游,县城内会展示大型社火表演)、城隍出巡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村民多会走出家门共同欢庆,节日期间会有社火或锣鼓、大旗的传统表演,还有村民扮演的牛头马面、孤魂饿鬼游行队伍,十分热闹。同时,关中地区的特色歌舞也在民间活动中得到传承,其中有:“板板戏”、“灯影戏”、“蛟龙转鼓”、“高跷芯子”等。韩家窑村庄中也处处体现着关中地区特有的民间装饰艺术,这其中以彩绘泥塑、窗花剪纸、刺绣为主,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装点着村落与窑洞,使之产生与其它乡村聚落不同的文化景观氛围。

乾县因乾陵得名,而韩家窑村距离几处著名的唐代墓葬遗址仅有数公里距离,自古至今,都极大地受到唐文化影响,村中流传着韩家祖先修乾陵的故事,许多村民也是乾陵开启的见证者,村东还遗留着一处未经开发的唐代墓穴,有着关于其“驴脚太子”墓的传说。各种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唐文化”、“唐历史”存在于村民的意识里、口口相传,成为了韩家窑村落文化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韩家窑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

(一)韩家窑村物质文化景观的保护

由于村民逐渐地搬离老村,加速了韩家窑村物质文化景观的消逝,若放任其以这样的方式发展,不久,老村的原始肌理、窑洞建筑等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将完全消失,所以科学地制定韩家窑村物质文化景观要素的保护策略已变得刻不容缓。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数据收集,对于保护韩家窑村的聚落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3D扫描技术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先的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文化景观保护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但目前窑洞聚落的保护却鲜有应用的案例。3D扫描技术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地建立村落的数字模型与相关数据库,窑洞的形态、位置分布与空间关系,村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道路分级,该地区的景观环境与植被类型等重要的物质文化景观要素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是日后修复窑洞聚落的有效依据,对于其进一步的研究与保护意义重大。

(二)韩家窑村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

韩家窑村非物质文化景观有着乡土化与亲唐化的特点,传承其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建立在保护村落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环境与文化必然不能割裂存在,韩家窑村的建筑与环境中体现出的浓浓关中风情是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最为有效的载体,所以传承韩家窑村的非物质文化景观首先应当从保护村落的物质文化景观着手。其次应当建立完整的保护体系,加强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深入挖掘村庄文化,整理归类并分级管理,同时建立韩家窑村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项目,制定相关制度,对其有效传承保驾护航。另外就韩家窑村非物质文化中具有特殊观赏性及实用性的文化项目进行开发,帮助村民通过挖掘村落文化获取第三产业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村落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

(三)根据时代需求合理发展

窑洞聚落的失落由诸多原因造成,但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便是其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生活居住的需求,故单一的保护并不能吸引人们回归窑洞的生活,需要对窑洞尝试更多的“时代化”改造,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解决窑洞采光不均、通风不畅、空间结构单一等居住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同时优化窑洞聚落的景观环境,使之更为舒适、方便甚至时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回到窑洞聚落中居住、生活,实现“以人养房”的目标,最终通过合理的变革与发展,促进窑洞聚落的复兴。

猜你喜欢
老村韩家文化景观
王爱成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作家变成画家
八仙的手持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韩家礼书法
《老村老树老乡亲》中国画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