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芝青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 山东 青岛 266002)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疾病中的常见类型,针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但因其病情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保证治疗效果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治疗及干预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内科疾病诊治指南》中相关的疾病诊断标准[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靶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精神病史、相关药物过敏史、治疗依从性差及中途退出者。其中男124例,女112例,年龄57~82岁,平均(68.75±3.42)岁;病程2~16年,平均(10.25±2.31)年;心绞痛分级:Ⅰ级78例,Ⅱ级92例,Ⅲ级66例。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1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118例患者接受常规的病情护理,研究组118例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为:(1)心理情绪干预:冠心病心绞痛常反复发作,使得部分患者常伴有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在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通过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的顾虑,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诱发因素、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2)风险因素干预:向患者讲解饮食不节、体位改变、情绪波动、运动及睡眠障碍等因素对心绞痛的影响,使患者充分意识到避免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稳定情绪,规律运动,从而控制病情发展。(3)运动及饮食干预:叮嘱患者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运动频率及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坚持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多使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预防便秘。(4)严密监测病情:全面掌握患者心绞痛的位置、性质、发作次数及频率等,密切观察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指标变化,加强巡视,一旦发生心绞痛症状,应及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改善其临床症状。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肌梗死发生率、胸痛发作时间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并采用我院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护理满意度和得分呈正比。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以上,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80%,心电图检查S-T段回升0.5mV以上;无效:以上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显著。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n(%)]
研究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胸痛发作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效果(±s)
表2 两组干预效果(±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近年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与患者的饮食运动习惯、心理情绪、疾病认知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充分认识到疾病的风险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以保证治疗效果[2-3]。预见性护理又称超前护理,根据“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护理措施,预见及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根据所制定的干预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预见性及目的性的清除可能发生的隐患,以改善预后。
综上,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改善胸痛及心绞痛症状,对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及干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