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2019-04-25 01:13廖丹许立帅戴乐杨桢杨小丽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7期
关键词:康柏西体腔脉络膜

廖丹 许立帅 戴乐 杨桢 杨小丽(通讯作者)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高度近视的致盲性并发症之一,在全球有很高的发病率,约为5.2%~10.2%[1],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CNV是引起亚洲人群中心视力不可逆损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3],也是50岁以下人群中最常见的CNV病因[4]。康柏西普是一种VEGF受体-抗体重组融合蛋白,能竞争性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并阻止VEGF家族受体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的生长。本研究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CN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康柏西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分析了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眼科诊治的病理性近视并发CNV患者28例28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作为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CNV的主要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都接受过一系列广泛的眼部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检查、眼压、眼底检查、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第一次治疗后,每例患者至少完成12个月的随访检查。这项研究得到了当地医学院伦理学的认可并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

病例纳入标准包括:(1)屈光度>-6.0D;(2)眼轴长度>26mm;(3)SD-OCT检查发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下隆起的团状不规则强反射影,与其相贴的RPE层示不平滑反射或断裂;(4)FFA联合ICGA造影证实脉络膜新生血管活动。排除标准包括。(1)继发于其他疾病的CNV,如老年性黄斑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眼底血管样条纹、外伤等;(2)研究眼以前接受过任何针对CNV病变的治疗,如PDT、激光或手术等;(3)合并其他眼部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及遗传性眼病等;(4)合并系统性疾病或怀孕。

1.2 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至少一次的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Conbercept,0.5mg/0.05ml)。所有患者均被告知治疗目的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玻璃体腔注射均在无菌层流手术室按常规操作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评估内容包括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CMT测量黄斑中心凹直径1mm范围内从内界膜表面至RPE层表面平均视网膜厚度。玻璃体腔再次注射取决于CNV的活动性,注药后1个月行BCVA、眼压、眼底、SD-OCT或FFA联合ICGA检查,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则追加玻璃体腔注药术:(1)眼底检查出现新的出血灶;(2)SD-OCT显示视网膜内水肿或视网膜下积液;(3)FFA联合ICGA造影检查显示病灶仍有渗漏或出现新的渗漏病灶。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SPSSv22,IBM,Armonk,NY,US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的BCVA、CMT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8例连续随访的病理性近视并发CNV患者中共有28只眼纳入到本研究的分析中。其中,女17例,男11例;年龄22~64岁(平均44.75±9.54),随访时间为12~24月(平均14.11±3.38)。最后一次随访时,病理性近视并发CNV患眼接受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的平均注射次数为3.04±0.88针,其中1只眼只接受了1次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6只眼接受了2次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13只眼接受了3次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7只眼接受了4次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1只眼接受了5次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28例病理性近视并发CNV患者的统计和临床资料,见表。

表 28例病理性近视并发CNV患者的临床资料

下图显示了某病理性近视伴发CNV的女性患者右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过程的随访SD-OCT扫描图像。

图 某病理性近视伴发CNV的女性患者右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过程的随访SD-OCT扫描图像

2.1 最佳矫正视力

治疗前后患者的BCVA(logMAR视力)变化,见上表。患者治疗前BCVA平均0.61±0.14,接受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后BCVA平均0.47±0.17。患者接受治疗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后与治疗前对比,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8只眼最后一次随访时,19只眼的BCVA提高了一行及以上(12只眼提高了一行,6只眼提高了两行,1只眼提高了三行),8只眼保持原有视力,1只眼失去了一行。

2.2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治疗前后患者的CMT值变化,见上表。患者治疗前CMT平均326.39±47.28μm,接受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后CMT平均268.29±33.95μm。患者接受治疗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入术后与治疗前对比,CMT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随访期间并发症

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不良反应、BCVA、裂隙灯检查、眼压、眼底检查、SD-OCT、FFA、ICGA检查。随访期间观察到3只眼出现结膜下出血,未干预自行吸收;2只眼出现一过性眼内压增高。随访过程中未发生持续性高眼压、玻璃体积血、眼内炎以及视网膜脱离等有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3.讨论

病理性近视CNV是引起亚洲人群中心视力不可逆损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眼轴长、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薄、患眼有萎缩斑或漆裂纹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些因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或缺氧导致外层视网膜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因此,VEGF不仅是CNV形成的重要促进因子,也是多种机制导致病理性近视CNV的直接环路。

抗VEGF治疗已成为病理性近视CNV的一线治疗方法[5]。Wang等人对病理性近视CNV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和贝伐单抗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和比较性的研究,随访12个月的结果显示,贝伐单抗组BCVA由治疗前0.56±0.35提高到0.35±0.35,阿柏西普组BCVA由治疗前0.61±0.47提高到0.38±0.41,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康柏西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抗VEGF的融合蛋白,包含VEGFR-1的第2个Ig样结构域,VEGFR-2的第3、4个Ig样结构域及人IgG的Fc片段,其中,VEGFR-2的第4个结构域使康柏西普对VEGF具有更高的亲和力[6]。已有研究证实康柏西普能抑制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而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显著改善激光诱导的恒河猴眼内CNV及其血管渗漏[7]。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康柏西普在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具有良好疗效[8]。曾苗等观察了37只病理性近视CNV患眼注射康柏西普的临床疗效,随访12月时,BCVA提高超过15个字母的眼占45.9%,提高超过5个字母的眼占86.5%;视网膜积液完全吸收眼占91.9%,视网膜积液未完全吸收眼占8.1%[9]。本实验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CNV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康柏西普能改善患眼的BCVA,减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且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本研究显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的CNV,疗效安全肯定,治疗后能及时改善黄斑水肿,改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随访观察时间有限,有关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病理性近视并发CNV的安全性、并发症、长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康柏西体腔脉络膜
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间物质交换问题探究
康柏西普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中间球海胆体腔细胞损失后的恢复规律及恢复期中轴器观察*
康柏西普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OCT在健康人群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