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宣威 655400)
乙型肝炎病毒是世界卫生组织纳入的一类致癌物,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病程超过半年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乙肝病患者往往存在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危及患者生命[1]。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而不同的药物疗效不同。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对慢性乙肝病的治疗效果,以入住我院治疗的120例病例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20例慢性乙肝病患者均为2014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治疗的病例,随机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5~70岁,平均(47.35±12.07)岁;B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22~68岁,平均(45.88±10.24)岁;C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25~68岁,平均(41.58±11.76)岁。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将患者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到无差异(P>0.05),可做比较。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营养支持、保肝治疗等对症处理[2]。A组患者给予600mg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口服治疗,按照1次/d,连续服药4个月。B组患者给予0.5mg恩替卡韦(海南中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65)口服,按照1次/d,连续服用4个月。C组患者给予100mg拉米夫定(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78)口服,按照1次/d,连续服用4个月。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偶联法测量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的情况;同时采用PCR法检测HBV-DNA,观察患者乙肝病毒转阴情况。
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
表 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U/L,±s)
表 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U/L,±s)
组别 ALT AS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147.42±20.31 40.42±5.37 101.45±15.22 32.54±5.41 B组 150.33±18.97 38.75±5.25 98.27±16.88 30.45±5.14 C组 148.53±20.15 38.44±5.28 100.54±17.45 33.16±4.71
A、B、C三组患者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2.5%(25/40)、57.5%(23/40)、35.00%(14/40),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5。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但乙肝病的发生与免疫应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早期感染HBV病毒时因机体免疫清除机制,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完全免疫耐受,HBV病毒突变逃避免疫清除机制导致慢性乙肝的发生。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关键在于阻断疾病进展、控制传染等抗病毒治疗[3]。
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是临床上常见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首先,替比夫定可选择性抑制HBV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吸收后被转化为活性较强的三磷酸盐形式,在体内与HBV-DNA底物相关酶竞争,从而抑制其增殖、扩散。恩替卡韦是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该药与替比夫定的作用机制相似,但除了抑制HBV多聚酶的启动,还能阻断其逆转录,对HBV的抗病毒作用更强。拉米夫定是HBV-DNA逆转录酶抑制剂,吸收后以三磷酸盐的形式掺入到病毒DNA链中,阻断其合成,但HBV病毒变异时对该药产生耐药性,导致效果不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这说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病毒,帮助清除病毒,抑制感染扩散,改善肝功能。而选择何种药物疗效最好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结果还得出,A、B、C三组患者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2.5%(25/40)、57.5%(23/40)、35.00%(14/40),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5。说明,相较于拉米夫定来说,使用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疗效更加。这是因为,拉米夫定需要长期服用,疗程长,长期服用会导致患者头晕、乏力等多种不良反应;再加上该药对HBV病毒变异的敏感性低,长期治疗后会导致HBV多聚酶基因发生多位点变异,出现耐药性,更不利于治疗。
综上所述,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均能帮助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疗效更好,转阴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