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江苏 昆山 215300)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治疗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根据笔者收集资料证实,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为肝区疼痛、恶心、乏力、腹胀等[1-2]。慢性乙型肝炎是传染病的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烈,患者在发病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给患者生活安全造成带来危害[3]。我院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长效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具体实施情况见如下。
随机选取80例在本院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为28~52岁,平均(40.5±1.1)岁。实验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31~49岁,平均(40.5±1.8)岁。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恩替卡韦单纯治疗,用法、用量为每d/1次,每次0.5mg,于晨起饭后口服,1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长效干扰素、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恩替卡韦用法用量和对照组相同,长效干扰素用法、用量为,在治疗两年后开始用药治疗,每周/1次,每次/180μg,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12个月为1个疗程。
1.3.1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 指标为
1.3.2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HBeAg转阴率。
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无差异(P>0.05),不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低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表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组别例数时间CD44+/CD8+CD8+CD44+实验组40治疗前1.59±0.3623.96±2.3439.15±4.80治疗后2.05±0.3818.16±2.0344.13±6.23对照组40治疗前1.65±0.4323.52±3.0238.31±4.13治疗后1.73±0.1720.11±2.3138.49±4.12治疗后t--4.86164.01044.7757治疗后P--0.00000.00000.0000
经过治疗,对照组HBeAg转阴例数为2例,转阴率为5%;实验组HBeAg转阴例数为10例,转阴率为25%,对照组HBeAg转阴率低于实验组,经对比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治疗中常用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恩替卡韦。恩替卡韦属于抗病毒药物的一种,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降低治疗效果[4]。为此我院联合长效干扰素进行共同治疗。长效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是乙型肝炎常用治疗药物,在用药治疗后可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结合,从而达到激活肝细胞内抗病毒蛋白质的目的,对病毒mRNA可起到降解的作用,对病毒复制可起到抑制的作用。为了调查长效干扰素、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方式临床效果,和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发现,治疗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差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临床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BeAg转阴率低于实验组,经对比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从综合角度出发实施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中,可采取长效干扰素、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显著,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