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桂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人民医院 广西 来宾 546100)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消化道上皮组织的良性病变,其主要是指消化道粘膜或粘膜下层过度生长的新生物[1]。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息肉是胃息肉、结直肠息肉。其中,胃息肉是一种上消化道息肉,直径多在1cm以下,多发息肉是最为常见的。胃息肉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为多见。胃息肉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结直肠息肉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新生物,属于下消化道息肉,直径在0.5cm~1.5cm之间,也没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2]。在临床中,胃肠息肉被视为胃肠肿瘤的癌前病变[5]。胃镜下检查,其检出率比较低。随着电子胃镜检查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胃肠息肉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加。因而,提高胃肠息肉的诊断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胃肠息肉检出率,预防胃肠肿瘤的发展,本研究以胃息肉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于2014年5月—2017年7月选取经胃镜检查并确诊为胃息肉患者200,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批准展开了此项研究。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104例,年龄范围23岁~48岁,平均年龄(34.73±2.15)岁。息肉发病部位:胃窦部患者106例,胃体部患者58例,胃底部患者36例。纳入标准:(1)经电子镜检查被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2)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1)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患者;(2)在1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以及抗炎药的患者。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肠镜检查,在检查前指导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等。同时,向患者说明电子胃肠镜检查的必要性,以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检查。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2名内镜医师进行,并对不同形态的息肉进行取材。然后,采用10%的甲醛溶液进行处理。同时,由2名医师阅片并确诊。
观察指标有:Hp(幽门螺旋菌)感染的阳性率、阴性率以及胃息肉患者中结肠息肉的发生率。其中,Hp感染标准的判定依据是对胃息肉患者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然后确定。Hp感染阳性的诊断标准是DOB大于4;Hp感染阴性的诊断标准是DOB小于4。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20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结果显示,胃息肉患者的Hp阳性例数和阴性例数分别为63例和137例。在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的Hp阳性率分别为79.36%、19.05%、1.59%、0.00%。与之对应的Hp阴性率分别为81.75%、5.84%、8.76%、3.65%,见表。
表 息肉类型及Hp感染情况分析[n(%)]
采用电子结肠镜对200胃息肉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20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息肉,占76.00%。152例患者中,多发息肉患者111例,占73.03%。单发息肉患者41例,占26.97%。15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患者例9,占5.92%;增生性息肉患者45例,占29.61%;腺瘤性息肉患者98例,占64.47%。
63例Hp感染胃息肉患者中,发生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有53例,占84.13%。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依次为4例、21例、28例,分别占7.55%、39.62%以及52.83%。
近年来,胃肠息肉的发病率是逐年增加的,同时胃肠息肉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多于男性[3-4]。在结直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是比较多的,且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典型癌前病变。现阶段在临床中关于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Hp感染情况以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在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的Hp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增生性息肉。也就是说,Hp感染与胃息肉中的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同时,结果还表明,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息肉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另外,Hp感染的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也是呈相关的关系的。综上所述,胃息肉患者中以炎性息肉为主,同时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风险比较高,以腺瘤性息肉为主。Hp感染阳性的胃息肉患者中,结直肠息肉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电子结直肠镜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