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丽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
清代同治皇帝大婚,规模盛大,所需用品繁多,瓷器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而大婚瓷具体是如何烧造的呢?其造型、纹样又有哪些呢?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两千余件同治大婚瓷,再借助清宫档案,让我们一同揭开同治皇帝大婚用瓷的神秘面纱。
婚礼为我国传统嘉礼之一,向为世人所重。自周代起,婚礼已形成一整套标准礼节,历代相沿。天子、诸侯的婚礼又被称为「大婚」,仪制甚为隆重,筹备精详。清代同治皇帝大婚,即为一次规模盛大的庆典活动,其规模超过顺治、康熙两朝的大婚典礼。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九月十五日,爱新觉罗·载淳与阿鲁特氏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大婚礼所需用品繁多,瓷器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这类大婚瓷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特别烧制,是帝王婚礼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极致的奢华也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大婚瓷具体是如何烧造的呢?其造型、纹样又有哪些?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两千余件同治大婚瓷,借助清宫档案,让我们一同揭开同治皇帝大婚用瓷的神秘面纱。
清宫皇室非常重视同治皇帝的大婚典礼。事实上,对大婚典礼的备办,即大婚瓷的烧造早在大婚举办六年之前就拉开了序幕—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清廷在景德镇御窑厂旧址上恢复烧造,就是为同治皇帝大婚典礼用瓷做准备。依据档案记载,同治六年六月「准内务府绣活处移知,上传预备皇后前需用瓷器活计,共圆琢器一万余件,现七年内烧齐解京」。(《江西巡抚刘坤一为重新烧造同治皇帝大婚瓷器奏折》)同治七年三月,造办处交下大婚礼用瓷画样。同年,「十份和九项花色」瓷器烧成,共计七千二百九十四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工业类》五五二·九·一七三)同治八年烧造完成的同治皇帝大婚瓷器共一万余件,但「兹以未能鲜明精细,奉旨照数赔补」。同治九年,传旨九江关监督景福补造大婚瓷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杂件》)同治十一年奉文赔补的「十四份和九项花色」共计一万零七十二件大婚用瓷完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工业类》五六一·九·一
阅读链接
档案记载的 “十四份和九项花色”样式
◎ “十四份”:黄地万寿无疆壹分、黄地万福万寿壹分、红地金喜字壹分、黄地红喜字壹分、黄地喜雀梅壹分、黄地红蝠壹分、黄地双喜百蝶壹分、黄地五彩百蝶壹分、黄地绿竹子壹分、黄地喜雀梅壹分、黄地碎兰花壹分、黄地长寿字壹分、黄地金双喜百蝶壹分、黄地福寿花壹分。
◎ “九项花色”:画墨样、藕色地彩绿兰花、黄地彩绿兰花、白地五彩元花、粉地五彩八吉祥、藕色地彩锦上添花、绿地彩蝠寿花、粉地蓝八卦海水江崖、黄地暗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工业类》五六一·九·一八二
八二)十四份大婚瓷均为黄(红)色地粉彩瓷,九项花色大婚瓷则有墨彩、藕荷色、粉色、绿色及黄色地粉彩瓷。
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这些大婚瓷都是按照帝王的旨意制成的,其釉色、主题纹饰、款识乃至器物组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明显不同于日常用瓷。从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同治大婚瓷实物,并结合相关档案记载来看,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阅读链接
瓷器画样
◎ 清宫瓷器画样,是指内府画工根据皇帝的旨意绘成的纸质图样,内容包括了各类瓷器的形制、尺寸及纹样。这类瓷器画样是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瓷器的依据,由九江监督照样生产。瓷器画样也是研究同治大婚瓷器烧造重要材料之一,大婚瓷烧造的严苛程度也可见一斑。
大婚瓷的釉色瑰丽,其中黄釉釉质凝厚而釉色鲜亮,充分体现出了皇家尊严;粉彩瓷华贵而娇艳;红彩凝腻,更烘托了喜庆的气氛;金彩光灿夺目,彰显了皇家用瓷的富贵堂皇;墨彩则甚为雅致,多了些文人气息;浓绿深翠的绿色、深沉而凝厚的藕荷色相互映衬,又使大婚瓷有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总体而言,同治大婚瓷设色细致,搭配精当,极富诗意和想象力,当之无愧为晚清瓷器的华彩乐章。
大婚瓷多以各种植物、动物(多为昆虫)和文字等为题材。植物图案有兰花、水仙、竹子、梅花等。例如丛竹纹、朵兰纹和丛兰纹,纹样娟秀,婉约清丽,大多被使用在黄地彩绘盘、碗上,有的还在碗上分层装饰,错落有致。而梅、兰、竹这些传统题材,也是大婚瓷偏爱使用的对象— 这是以「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象征爱情之永恒。还有一类是锦上添花,是一种立体多层次的装饰,图案设计精密,绘工精致,纹样满布器身,不留空白,组成了万花堆叠献瑞的氛围。
动物图案则有海水云龙、蝙蝠、百蝶、喜鹊等,多通过与其他类别的图案组合以谐音寓意吉祥。其中,梅花喜鹊是大婚瓷主要题材之一,往往表现为器身满布盛开的梅花,枝头落满喜鹊,寓意「喜上眉(梅)梢」,画面整体热闹、喜庆。蝙蝠图案有两种:一是在器上绘满漫天飞舞的蝙蝠,寓意「洪福(蝠)齐天」二是蝙蝠与描金团寿字组合成为「五福(蝠)捧寿」。蝴蝶与癞瓜组合则是寓意「绵绵瓜瓞」,祝祷多生贵子。而龙纹用在黄釉器上则体现了皇家气象,此类装饰多采用刻划技法。以黄釉龙纹碗为例,外腹有暗刻云龙海水图案,图案上部为天空,空中漂浮朵朵祥云,下部是咆哮的大海,海上腾起一蛟龙,张牙舞爪,仿佛翻腾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上。
文字类图案有「万」字、寿字、双喜字、金喜字、福寿字和万寿无疆等。用文字作装饰是同治大婚瓷的一大特色。单个使用的文字图案有黄地红喜字、红地金喜字、黄地蓝寿字等成套的日用瓷器。除单独使用外,还可以与其他纹饰组合使用,如黄地百蝶金双喜字、红蝙蝠金团寿字等,这类纹样采用横向分割法的组织形式,让整个器物形成多层的不同装饰带,使得画面具有灵活多变的节奏和韵律美。此外,还有以开光法装饰,以黄地万寿无疆品种为例,即是在开光内分别书「万」、「寿」、「无」、「疆」,空地处则绘飘带和海水江崖。
这些不同类型的图案,采用寓意、象征、谐音的方式组合成吉祥纹样。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清代陶瓷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大婚瓷则更是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同治大婚瓷图案亦有别具一格之处,如黄地绿竹纹、黄地粉彩鹊梅纹、黄地蓝红喜字、黄地粉彩蝴蝶纹、黄地红蝙蝠金团寿、黄地粉彩万寿无疆等纹样,均为对旧有纹样升华或独创之产品,也为之后的光绪朝所承袭。
阅读链接
档案中有关大婚瓷烧制工艺的记载
◎ 前次添造大婚礼瓷器,件数既多,填黄尤非素习,彩画事在釉后,颜色易于鲜明,填黄又在彩画之后,花间隙地,均须密填,轻重难期匀称,花色每为黄釉侵盖。加以窑内火逼烟熏,釉轻则露地,釉重则含包……非敢掉以◎轻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江西巡抚刘坤一为重新烧造同治皇帝大婚瓷器奏折》
大婚瓷在烧造工艺上也非同一般,尤其是代表同治大婚瓷特点的多色地「彩上彩」瓷器。这类「彩上彩」瓷首先需要烧制出成型的白釉素瓷,然后施色地,再在色地上画彩,反复入窑、多次烧制后才能最终在一件器物上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色彩。
前述大婚用瓷档案记载中,将大婚瓷划分为「十四份花色和九项花色」,这实际是代表了大婚器用的组合特征。依据档案整理可知,在十四份釉色纹饰品种之中,每一类品种是由二十四种器物组合为一套。一套中的二十四种器物分别为:碗六种、盘三种、碟三种、茶盅两种、茶缸、酒盅、盖碗、渣斗、匙、粉盒、胭脂盒、头缸、水仙奁、花盆。其中,碗有六种规格,即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饭碗和怀碗;盘有三种规格,即五寸盘、七寸盘和九寸盘;碟有三种规格,即二寸五碟、三寸碟和四寸碟。而水仙奁和花盆的器型依据釉色不同则各有千秋。水仙奁有十一种造型:长方水仙奁、长方委角水仙奁、海棠式水仙奁、双元(圆)水仙奁、腰元(圆)水仙奁、方胜水仙奁、
蝴蝶式水仙奁、长方入角式水仙奁、葵花式水仙奁、梅花式水仙奁和四方水仙奁。花盆也有十一种造型:一尺六方花盆、一尺见元(圆)花盆、一尺见方花盆、一尺五寸方花盆、一尺腰元(圆)花盆、一尺五寸见元(圆)花盆、一尺海棠式花盆、一尺梅花式花盆、一尺五寸蝴蝶式花盆、葵花式花盆和一尺五寸蝠式花盆。其余器类造型和尺寸一样。所有品种中,除红地金喜字品种外(红地金喜字品种较其他品种在花盆一项中少两件,共计六百八十八件),其他每套为六百九十件,所有品种数量总计九千六百五十八件。至于九项花色器物,共有四百十四件。其器物组合的数量多少不等,与十四种花色相比,有很大灵活性,是对十四种花色的补充,起点缀作用。
大婚所需瓷器的数量、规格和组合均有一定礼制要求,正如《大清会典》所言:「皇帝御殿发册,命使奉迎,其礼至重,至亲王公主,以及品官士庶,婚娶之制。上下有等,内外有别。」宫廷婚嫁筵宴,归外朝光禄寺经办,光禄寺承办宴享有严格的规制,首先分满席、汉席和上席、中席,满席六等,汉席三等,
此图样应即为档案所述「黄地红蝠」品种,按照图样右侧书写的记录,计划制造此类图案的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饭碗、怀碗、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盘、四寸碟、三寸碟、二寸五碟、酒盅、羹匙、茶盅、大茶盅、盖碗、茶缸、二寸五见元渣斗、二寸见元粉盒、二寸五见元头缸、一寸见元胭脂盒、花盆、水仙奁。皇帝大婚用四等满席,大婚瓷的数量和组合必然要符合上述等级制度的规定。
阅读链接
四等满席的定额规定
◎ 四等满席定额为:方酥夹馅四盘,白蜜印子、鸡蛋印子各一盘,合图例大饽饽六盘,小饽饽二碗,红白馓枝三盘,干果十二盘,鲜果六盘,砖盐一碟。
同治大婚瓷的款识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同治年制」款。这类款为大婚瓷中的色地粉彩瓷所使用,用红彩书于器物外底的白釉地上,「同治年制」四字为楷书双行竖排排列。第二类为「大清同治年制」款。这类款识为大婚瓷中的白地五彩团花纹和黄釉暗海水龙纹器物所使用,用青花书于器物的外底,「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为楷书双行竖排排列。第三类为「燕喜同和」款。这类用在红彩描金双喜字碗、杯和盒上。在器物的外底白釉地上,红彩书「燕喜同和」双行竖排四字楷书款。
同治大婚瓷种类丰富,成套组合,数量庞大,画工精细,纹样优美,色地与彩绘相得益彰,装饰手法多样,这一切使得同治大婚瓷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晚清瓷的代表作,而其成功烧制有其缘由。
「同治中兴」为其一,在同治朝(一八六二年~一八七四年)之前,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外国列强逼迫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填补巨额赔款和鸦片贸易的亏额,横征暴敛,增加赋税一至三倍以上。同治皇帝登极时,国是纷乱如麻,时事多艰,国家实有累卵之危。两宫皇太后此时垂帘听政,与议政王一起内平民乱,外揖洋人,任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为将,削平大乱,开一代中兴之局,史称同光中兴,这是同治大婚瓷烧造的良好社会背景。
其二是财政支持。鸦片战争后,景德镇地方迭遭兵灾,官民窑厂停歇十余年。同治五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之后成为钦差大臣,筹银十三万两,恢复景德镇御窑厂。同治时期朝廷增加了对御窑厂的财政支持,每年用于御窑厂瓷务费为一万两白银,恢复到了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至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每年用银一万两的旧制,该旧制的沿用为生产奢华的大婚瓷提供了资金保障。
其三是严格把关。清宫为了保证同治皇帝大婚瓷质量的完美无缺,于同治九年传旨九江关监督景福补造瓷器务必精细:「其有过墙花样者,务须将所烧之花,仍由外面通过里面,不准烧造半截花样。各项瓷器总要端正,毋得歪斜,其里外花釉以及颜色均着烧造一律精细鲜明,勿使稍有草率。仍着景福赶紧办理,照数赔补,迅即解京,钦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杂件》)相关官员对大婚瓷的烧制一事也都极为重视,江西巡抚刘坤一认为大婚瓷的制作「事关大婚吉礼,开亿万年瓜瓞之祥……传集各匠竭力讲求烧造……随即束装赴厂饬令工匠赶紧加工烧造,不得延误,并给赏项,以期踊跃从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同治九年内务府抄录《江西巡抚刘坤一为重新烧造同治皇帝大婚瓷器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