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艳玲
渭南地处关中,是陕西省的东大门,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是“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三圣三贤”享誉中外。1990年我在渭南师范读书时,渭南城区的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风街、南塘和北塘一带,新开的西岳商场算是市郊了,不过离学校近一些。公交车是有的,两毛钱一张票,需得等很久。等得久也是借口,主要还是舍不得两毛钱的车票钱,常常是走着去逛街。路面上坑坑洼洼,回来时半条裤腿都布满了尘土。遇上下雨天,货车或客车从身旁经过,常溅了一身的泥。
2005年因工作调动,再次来到了渭南。当时的渭南是座早睡的城,晚上八点多钟,街道上除了若有还无的几处灯光外,黑漆漆的分外冷清。暑假里,伴随着雨季,城区四处水漫金山,时常阻隔了交通。老街的路倒是修了几次,但因为常过大货车,不久又变得满目疮痍。人们买东西大都去国贸,当时国贸广场是渭南的市中心。
七点前出门上班,街面上找不到吃早饭的地方,零星几家铺子开了门,店主烟熏火燎地在生火。晚归时,行人皆行色匆匆,大街上路灯总显得距离远了些。一次,大约十点钟的时候大家骑车往家赶,听到前面一声喊,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一个同事遇到抢劫伤了手。有几年,小区里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时常不翼而飞。大家交流时总是说坐公交车包要放在胸前,走路时包要挎在右肩,尤其是女同事不要提太招眼的包。直到大街上有了巡警,三两个人开一辆摩托偶尔从身边经过,尤其是晚上,警车的灯在路边一闪一闪的,心底便温暖了许多,绷紧的神经也放松下来。
坐落在渭南高新区的万达广场
一天下班途中,同事突然说,奇怪,好久没听说有谁的自行车丢了。是因为小蓝车的出现还是治安好了?傍晚行走在沋河边,老街在灯光的映照下,宛若一幅绝美的盛世图。咖啡店里小憩,橱窗外公园里人来人往,远处隐约传来刀郎忧伤的歌声,深情而沧桑,恍若隔世。几乎是一夜之间,渭南通过北跨、东扩、西融、南优,已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了。传说中图纸上宏伟的蓝图,“一城三区三走廊”眼见着一项项变成了现实。
曾经,客自远方来,问,城里有什么好去处?我抓耳挠腮半天,带他去了东边的杨树林,那一度是全城人最理想的休闲地,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一行行杨树整齐排列,郁郁葱葱宛若一片树海。若逢秋日,“碧云天,黄叶地”,闭眼倚靠在树干上,别有一番意趣在心头。然而,渭南要发展,发展要有大格局,杨树林只能永久地留在了记忆里。
渭河两岸绿意盎然,成为渭南人民的公园。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渭南已成长为一座富有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城区九大公园星罗棋布,各具特色。人和公园里,静静地伫立桥头,脚下流水淙淙,四面绿树掩映。或可清风半夜,听取蛙声一片。西海公园依山势而建,水是活水,清澈见底,“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夕阳下,看成群的金鱼逍遥自在,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周末相约郊外,天留山森林公园山峦叠嶂,深峡剑谷,草木茂盛,溪水潺潺。飞檐翘瓦的院落里,轻掀珠帘,你便是参禅的天外人。桃花源景区,浓缩了当地的文化精髓。徜徉园中,纵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也“胜却人间无数”。
去冬,渭南迎来一场罕见的大雪,“举目天地白”,足足积了两尺多厚,纷纷扬扬还在下。大家就雪做诗拍照,美翻了朋友圈。随之而来则是担忧出行的不便,消雪后的泥泞更让人心有余悸。然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单位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除雪行动。人们手持铁锨、扫帚结队到指定位置,铲雪车也出动了,阵容甚为壮观。雪终于不敌大家的朝天热火,退到边角旮旯,露出了干净的路面。
喜悦过后,忧愁总是不请自来。何处成愁?风寒叶枯雾霾浓。缺雨少雪的日子,雾霾频频肆虐,高楼林立在一片迷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像海市蜃楼,又似一幅模糊不清的画卷。手机屏幕里雾霾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的提示,让人倍感压抑、分外焦虑。洒水、限行之外,还能做些什么?热电厂拆了,锅炉房拆了,煤换成了天然气,光伏领跑新能源……开发区的“渭化”也终于迁走了,新兴产业正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思路、新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环境与发展”是事关民生的大课题……新与旧在拉着锯,人人都参与其中。不知何时雾消霾散?期盼你我摘下口罩的一天!愿渭南的明天更美好!
你瞧,手持“美丽经济”的名片,一个新的渭南正悄然崛起。渭南,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