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
开封是大宋的都城,当时的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委书记,官职可谓不小。大宋最出名的开封府尹,大概要数包拯了,到今天,仍有一句唱词道,“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其实,包拯当时是龙图阁直学士,代理开封府尹,即“权知开封府”,不是正式的。
由于他的代理开封府尹做得很称职,口碑很好,这段历史至今仍被人传颂。不过历史上还有一人也曾“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成为真正的开封府尹,而且做得更好,更称职。
这个人,就是钱勰。
一
做一个好官,首先在于清廉,在于心如白荷,纤尘不染。在这方面,钱勰和包拯相比,毫不逊色。他应该说也是当时官场的一轮明月,高悬历史的天空。
有一年,作为使臣,他被神宗派遣,千里迢迢出使高丽。宋朝是宗主国,高丽是藩属国。高丽国君有什么喜事或忧事,宋朝皇帝知道了,都会派使者去祝贺或慰问,这是一个礼仪之邦应该做的。高丽国王对此很感激,他唯一的回报方式就是赠送使者大量金银。时间长了,这竟然成了高丽国的一项制度。钱勰去了,完成出使任务后回到驿馆,刚刚坐定,茶还没来得及喝一口,高丽国王就派大臣带着金银来馈赠钱勰。
钱勰放下茶杯,摇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应当接受。送礼的官员却告诉他,这是高丽的一项制度,也是他该得到的。可钱勰仍然摇着头,坚决推辞不收。送礼的官员无奈,只好带着礼物回去复命。
第二天,钱勰挥别高丽都城,坐船归国,走到一个叫紫燕岛的地方,住进驿站不久,高丽王派遣的两个使臣又带着“饷金银器四千两”快速赶到。钱勰很诧异,询问道:“我已经推辞了,你们又送来,究竟是为什么?”高丽使臣告诉他,国君认为,在都城驿馆人多,钱勰可能是不好意思收下,在这儿没什么人,所以就派他们送来了。钱勰微微一笑,告诉他们,无论人多人少,自己都不会收。两个使臣急了,哀求道:“国君已下了命令,礼物一定要送出去,不然我们回去会被处死的。”钱勰想,贿赂失败还被处死?不是哄小孩吗?他一脸严肃,坚定地告诉两个使臣:“汝可死,吾不可受。”两个使臣苦求不得,只得长叹一声,带着馈赠的金银垂头丧气地走了。
钱勰也挥别紫燕岛,两袖清风一身明月,坐船回到了大宋。他的清廉一时传遍开封街头巷尾,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二
因为清廉耿直,再加上处事敏捷,回到都城后不久,钱勰被升任为开封府尹。他长袍缓带,走向开封府,干起了戏剧中包拯所干的那份工作。
开封府里,也不是每一个职员都如包拯、钱勰般奉公守法、清廉如水,也有一些邪小之辈、贪婪之徒,暗中利用权力,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一听,朝廷给他们派来一位清廉公正的上司,都很不满,因为将来自己很难贪污,接受灰色收入。他们决定联合出手,暗暗做手腳,让这位上司知难而退。
于是,这些人私下里商量出一个办法,他们唆使一些人去衙门告状,在状纸上写下很多不合情理的事,让钱勰去处理。他们认为,到时钱勰处理不了,大家就可以说,这个开封府尹不配在这儿坐堂审案,赶快卷起铺盖走吧。
毫无意外,钱勰刚刚上任,椅子还没有捂热,这些人就“导人诉牒至七百”,哗啦啦地堆在了钱勰面前。钱勰见了,一点也没有犯难的样子,呵呵一笑,选一个日子,身穿官袍,高坐大堂,叫来告状的人,自己一边读着状纸,一边听人诉说,一边进行审理。他将很多案子处理得公正明了。然后,他又选中那些不合情理的状纸装进公文袋,在公文袋上写下一个字做标记,并告诉告状的人,你的状纸内容简直是胡搅蛮缠,我念你是初犯,就不处罚了,以后别再来了。
那些人一听,个个额头冒汗,乖乖地点着头走了。七百多宗案子,钱勰就这么清风流水般地解决了。那些下属们一见,只得咬着手指悄悄退下。
可是,其中有一个不死心的告状人,一个多月后,他心想,那么多告状的人,那么多内容,钱勰还能记得清楚吗?自己为何不再去将旧案翻腾一次,给钱勰找点麻烦。于是,这个人来到大堂,将鼓敲得咚咚作响,喊着冤枉,请钱大青天做主。钱勰抬起头就笑了,一眼认出了那个人:“我已经告诫过你了,你的状纸内容胡搅蛮缠,不许再来,你怎么还来?”
那人忙申辩说,大人你一定是记错了。钱勰说,你上次告状时,我将状纸装入公文袋中,上面还标识了一个字专门做记号的。钱勰说完,让人按照自己标识的那个字去寻找,果然找到了。那人一见,软瘫在地上,挨了一顿板子,捂着屁股走了,再也不敢来试探了。这下子,整个开封府“上下皆惊咤”。大家暗暗相互告诫,认真工作,奉公守法,千万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此后,整个开封府上下一片肃然,再也没有作奸犯科、以身试法的人。
三
开封既然是大宋的国都,当然也是一处莺莺燕燕、柳绿花红的地方。这里有达官显贵,也有公子王孙,更有豪富大贾。过去,这些主儿一个个横着膀子走路,见谁不顺眼,就抽谁一顿马鞭,再扔下一句话,我爹是某某,然后骑着马扬长而去。汴京因此成为一处治安最为混乱的地方。
钱勰上任后,整顿好府衙内部纪律、职员的工作作风后,就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那些达官显贵下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彻底净化社会环境。
他瞪着眼睛寻找违法的人,谁知,违法的人竟然亲自送上了门。
这个违法的人,就是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王安石当时是大宋丞相,深得神宗的信任。
他的亲戚中,有一个人非法侵占别人的田地,还耍横,认为自己无人敢惹。钱勰知道了,派出差役,一绳子套上那人,扯入开封府,一顿板子之后,收入监狱关押。
王安石知道了很着急,他想请钱勰看在自己的面子上,通融一下,将那人放了。可是,自己出面说情,太过显眼了,也容易遭到弹劾。怎么办?王安石想出一个办法,派一个职员拿着自己的亲笔信,悄悄来到开封府,交到了钱勰手里。谁知,那个职员去了,左等右等不见回来,王安石又派人去开封府打探情况,结果傻眼了,钱勰竟然让那个职员戴着木枷,当街示众。
这简直是一个活广告,钱勰用这种方法告诉所有官员、豪门大族等,如果违法,自己毫不手软,照样给予处罚。
丞相的脸面,钱勰尚且不给,还有谁敢顶风违纪、耀武扬威?于是,整个京城里,“宗室、贵戚为之敛手”,一片肃然,过去的泼皮无赖、盗贼流氓也跟着销聲匿迹了。汴京顿时一片风平浪静,一片欢歌笑语,成为真正的清明上河图。
四
钱勰成了一个传奇,成为当时街巷说书人嘴里的内容,那时,他的明星效应,一定比包拯还轰动,还广泛。
于是,人人都在谈论着钱勰,说他执法如山,公正无私;说他清白如水,洁净如荷;说他处事敏捷,十分干脆;说他记忆力超群,一目十行。这样传下去,就引起了一个著名人物的注意,这人就是苏轼,他想,钱勰真的那么牛气吗?难道比我还聪明吗?
苏轼爱搞笑,爱出奇制胜,爱玩一些小闹剧。
他当时担任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长,除了写诗,就是给皇帝做枪手,写圣旨;然后背着手到处转着玩儿、喝酒赏景。现在,他不想赏景了,想去开封府转一趟,看看钱勰究竟怎么灵活机警、处事敏捷。
说去就去,他还在袖子里装着一张纸,纸上专门写了一首赠送给钱勰的诗歌。写诗对苏轼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更何况是有备而来,打的是有准备的仗。
他捋着胡子询问钱勰的手下,开封府尹呢?对方告诉他,在府里忙公务呢。如果是一般人,一听这话,就挥挥手,告诉对方,那就不打扰了,改日再来拜访。苏轼不,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时候,于是不等通报,就一提衣服下摆跑了进去,看见正在办公的钱勰。苏轼自报身份,客气两句,直奔主题:苏某前来,就是想赠府尹大人一首诗,还请您回赠一首。说着,他拿出自己准备的诗歌,放在钱勰的桌案上。
他写的是赠诗,自由度相比较而言很大。可是,钱勰和诗,则要受到原诗的韵律、平仄和内容的限制,相当于“戴着枷锁跳舞”。苏轼这样做,就是要给钱勰出一个难题。钱勰看了苏轼的诗歌,微微一笑,拿起笔在纸上随意和诗一首,递给苏轼,苏轼接过诗一看,顿时张大了嘴巴,赞叹道:“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意思是,这个钱勰处理案件,快速公正,毫无遗漏,就如闪电扫过天空,迅疾无比;至于应和诗歌,更是迅速灵敏,就如回声一般迅速。他认为,钱勰的这两样长处,自己走遍大宋江湖,从来没有见到过。
他的前一句是赞颂钱勰处理政事,后一句则是赞颂钱勰的文采风韵。在整个大宋,能得到苏轼如此称颂的,恐怕只有钱勰了。
钱勰处理事情自然顺畅,毫不拖泥带水,固然和他的敏捷干练有关,更和他为官清廉、公正无私有着极大的关系。很多官员遇事拖沓,难以决断,并不是智商低、思维迟钝,而是考虑得太多,比如事情牵扯的人物关系,考虑到事件的背景,有时甚至故意拖沓延误,为当事人行贿留下一段缓冲时间。钱勰没有考虑这些,也没有丝毫的私欲,因此,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问题就变得简单。
有一句官箴说,“公生明,廉生威”,其实,公正廉明还衍生出高效,衍生出精明强干,衍生出一个官员的千年传奇。
编 辑/羽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