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亦兵
一、ISO/IEC 27004:2016介绍
ISO/IEC 27004:2016由ISO/IEC于2016年12月15日发布了第二版,标准中文名称为“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监测、测量、分析和评价”,旨在协助组织评估ISMS的有效性,以满足ISO/IEC:2013,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估要求。ISO/IEC 27004:2016通过一系列的指标用来评价组织ISMS的有效性,并通过系统性的测量方法支撑评估过程。下面简要介绍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和ISO/IEC 27004:2016的测量指标体系。
(一) 测量要素间的关系
根据ISO/IEC 27004:2016标准,ISMS有效性测量工作分为监控、测量、分析和评价四个环节。测量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第一,应明确测量需求。测量需求应反映信息安全管理关键流程、关键活动、关键控制的有效性,能折射管理成熟度。第二,在明确测量需求基础上,确定测量对象(实体),并选取测量对象适当的属性进行监控。测量对象属性应与测量目的保持一致,以满足测量需求。第三,采取适当的测量方法实施测量,包括基础测量和派生测量。定义适当的测度,通过对属性的度量,形成基础测量结果。围绕测量目的和测量需求,设计恰当的测量函数,将多个基础测量结果进行结合,形成派生测量结果。第四,设计测量指标。测量指标能直观反映测量需求,通常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测量指标划分为若干区间,不同区间能反映测量对象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强弱。第五,对测量对象进行评价。对测量指标进行解释,使得测量结果能够恰当反馈测量需求。
(二) ISO/IEC 27004:2016测量指标体系
ISO/IEC 27004:2016附录B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指标体系实例,用于测量组织ISMS是否符合ISO/IEC 27001:2013。ISO/IEC 27004:2016共包含35個指标(从B.2到B.36),每个指标与ISO/IEC 27001:2013的控制要求进行了映射,如下表所示:
然而ISO/IEC 27004:2016的测量指标主要以ISO/ IEC 27001:2013为基础,组织在建设ISMS过程中,在参考ISO/IEC 27001:2013的同时,需要考虑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因素,同时考虑多体系融合,ISMS比起单一ISO/IEC27001:2013更为复杂,测量指标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对组织的适用性。
二、ISMS有效性测量设计
(一) 有效性测量的前提
建立完善的ISMS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测量的首要条件之一。ISMS不仅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也同时为ISMS有效性测量框架设计的基础。
从有效性测量的角度出发,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特征:
合规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满足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合同协议要求及主管部门或投资方、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适度安全: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策略,确立信息安全顶层方针、策略和控制目标,在确保客体安全可控基础上,平衡安全与效率的矛盾。
明确客体控制要求:识别重要客体,如数据中心、重要信息、软硬件等,对客体进行分级分类,明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客体的控制要求。
明确主体责任:在梳理IT资产的基础上,明确不同IT资产的信息安全控制责任,同时应明确高级管理层、各部门、重要岗位的信息安全责任,授权合理、责任明确。
采用技术控制手段,提高信息安全控制效率和效果。
明确重要活动流程:如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流程、信息安全资产管理流程等。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
建立评估与评价体系,确保信息安全体系持续改进。
(二) 有效性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测量的目的和意义是设计测量模型的前提条件之一,测量的指标应围绕测量目的开展。信息安全有效性测量应与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绩效评价目的不同,虽然三者有一定联系,甚至互为输入,但测量模型应反映测量的目的。
信息安全检查的目的:主要利用科学的抽样、检查、技术检测等技术,评估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的输入项通常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检查对象为主体的履职情况、客体的控制效果,识别控制缺陷和薄弱环节。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测量的目的:测量的客体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对一系列的指标和模型的测量,检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有效,通常包括本文前面所描述的合规性、适度安全等要素,信息安全有效性测量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的主要依据之一。
信息安全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评价管理主体的履职绩效,评价对象为信息安全管理主体履行信息安全管理活动的态度、履职情况、履职效果、目标(KRI,即关键风险指标)完成情况。
(三) 有效性测量的需求
信息安全管理有效性测量,通常包含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两类。过程指标反映信息安全管理过程、管理环节、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指标,包括过程的效率效果性、经济性、合理性、合规性等。结果指标反映信息安全管理结果的有效性指标,包括安全事件发生是否超过了容忍限度、核心系统可用性指标、人员伤亡指标、数据泄密指标等。
(四) 有效性测量模型的设计
1、 测量需求
首先应明确测量需求,包括确定ISMS控制目标,并基于控制目标设计测量指标和确定测量对象。测量指标应能反映控制目标,选取关键控制活动和控制环节。
2、 测量方法
其次应确定测量方法,包括选取测量对象的属性和测度,确定测量方法(含基础测量和派生测量),结合工作实际,确定测量频度。
3、 测量基准
第三,确定测量基准,可以划分为可以接受区域、预警区域和不可接受区域,用于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参考。
4、 测量结果
最后,形成测量结果后,与测量基准进行比较,形成初步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复核和与责任方进行沟通,确定最终的测量结果。
三、有效性测量案例分析
笔者结合组织信息安全控制目标,设计了一套基于控制目标的信息安全控制目标有效性测量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 指标分析与评价
完成上表测量工作后,ISMS的有效性测量工作就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只剩下最后一项活动,即指标分析和评价活动。指标分析和评价活动需要从风险视角分析一个指标存在多个属性时,怎样判断指标的有效性。以上表中“信息安全方针的评审”指标为例,该指标包含了“定期开展方针评审活动”和“不符合项整改率”两个属性的测量结果,符合怎样的情形时该项指标才能判断为“控制有效”。从理论上测量结果包括九种可能性,如下图所示:
如果某个指标包含的属性更多时,指标分析和评价过程会变得非常复杂。为了简化分析和评价过程,通常可以约定同一测量指标中多个属性的测量结果同时为“可接受区域”时,该指标才可判定为“控制有效”,其他情形均判定为“控制无效”。实际在指标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属性指标的权重和风险暴露程度实施分析与评价。
四、结束语
作为国际标准ISO/IEC 27001:2013,提供了一个ISMS框架,为组织建设ISMS提供了参考,ISO/IEC 27004:2016为满足ISO/IEC 2700:2013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要求”条款提供了一个ISMS有效性测量框架。然而组织在贯标ISO/IEC 27001:2013的过程中并不会完全遵照标准要求建立ISMS,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监管要求、企业自身组织治理等因素不同,组织建设的ISMS也不近相同,所以ISMS有效性测量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ISO/IEC 27004:2016进行实施。本文作者全面剖析了ISMS有效性测量设计方法,并分享了设计案例,为读者朋友提供学习和参考。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朋友多提寶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