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磊
一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大家看到了精致风雅的宋朝。宋朝不光有风雅的宋词和宋瓷,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不过,这个最有钱的朝代却面临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铜钱太少,不够用。
为什么会有钱荒呢?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在当时,金银还不是主流货币,而纸币和铁钱又发得太滥导致贬值,只有铜钱才是老百姓喜欢的硬通货。据《宋史·职官志》 记载,宋仁宗以后,官员工资标准几次上调,比如从一品的宰相每月就有料钱300贯,还有绢帛丝绵、薪炭、盐等实物补贴,即便是像《知否》里盛老爷这样的五品官,如果出任实职(差遣),也有每月料钱 45 贯,春冬绫5 匹,绢 17匹, 还有随从人员的伙食费(傔人餐钱)约 35 贯,在京城的还有职钱 30 贯,这些都是要朝廷付现钱的。
光是货币流通,倒也不至于出现钱荒。问题是宋朝人喜欢使用香炉、铜盆、铜钟这些铜器。市场上铜价高涨,有些不法之徒就偷偷把铜钱融化,制造器物。据当时人记载:“销熔十钱, 得精铜一两, 造作器物, 获利五倍。”有时候朝廷铸钱还赶不上销毁融化的速度。更麻烦的是,当时周边的辽、金、日本、高丽等国都爱使用宋朝铜钱。虽然宋朝政府严禁铜钱出塞下海,对走私铜钱者处以重刑,但宋钱“散诸四夷”的情况却根本挡不住。
钱荒导致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跌,生产和流通的积极性都受到打击。最要命的是,因为铜钱越来越贵,有钱人就越发喜欢囤积铜钱。他们越囤积,市面上铜钱就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朝廷急了,南宋初年,政府曾经专门规定:朝廷官员家里最多只能有二万贯现钱,普通庶民只能有一万贯钱。超过的部分必須在两年内转换成金银、有价证券或者纸币等资产,否则就要没收。但执法的难度太高,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倒是有个人,曾经动动嘴就缓解了钱荒问题。这个人就是大奸臣秦桧!
话说南宋绍兴年间,秦桧将自己的亲信曹泳提拔为首都杭州市长,曹市长上任伊始,就碰上大户囤积货币、货物堆积、商家无法交易的严重情况。曹泳赶紧向秦丞相汇报:“这事绝不简单,必然有一小撮敌对分子妄图扰乱金融秩序,背地里直指相爷您哪!”
秦桧听取汇报后,轻轻一笑:“这个容易。”说完便把工部文思院的长官叫来。文思院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皇家作坊,当时普通钱币的铸造是由铸钱监也就是造币厂负责,但是样钱的铸造却是由文思院负责的。秦桧故作紧急状:“各位啊,我刚刚接到圣旨,朝廷要改革币制,解决钱荒,现在流通的旧币很快要作废,请你们赶紧铸造一批新钱样币,我将呈送皇上御览。”并要求第二天午时必须完成。文思院官员连夜召集工匠加班铸造样钱。
只消几个时辰,废除旧币、改用新钱的小道消息就传遍杭州城,以前囤积货币的那些大户顿时感到“悲剧”了,旧币再不用就作废了,赶紧换成实物吧。几天之内,杭州即由“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市面上只愁商品不足,不愁货币短缺。文思院官员问秦桧,做好的样钱要不要进呈皇上御览呢?秦相爷呵呵一笑,说现在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很好,也不闹钱荒了,不一定要改革嘛。
当然,秦桧治理钱荒只是一时救急的小手段。秦桧死后,曹泳这些党羽也在被贬之列,而大宋的钱依旧很“荒”。一直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中叶,这个经济顽症才被进口的白银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