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姚云(化名)67岁,行动自如,手脚也还麻利。本该颐养晚年的她,却受弟弟之请,从东北来到深圳,照顾88岁的老母亲。
也许是因为十几年间母女俩只见过一次,母亲竟然不记得姚云是谁了。于是,母亲整日用戒备的眼光打量着她,事事防着她,骂她、和她吵架,还想赶她走。而她说的话,母亲一概不听。
弟弟来看母亲时带来的礼物,母亲总是赶紧收好,生怕姚云占便宜。
母亲还经常会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把垃圾捡回来放到床下,把剩饭捡回来放到冰箱,等等。姚云去清理,母亲就骂她:“这是我家,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爱待不待,不待就滚。”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零零碎碎的小矛盾,和老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姚云很委屈,却无可奈何,就这样过了十分压抑的四年。
矛盾终于爆发了。2017年5月的一天,母亲又把一些垃圾塞到了床下。弟弟发现了,将这些垃圾丢到楼道。母亲等儿子一走,就把这些东西又捡回来塞到床下。
“这些东西都没用了,又脏,有味道,不要放到家里。”姚云抱怨着,想将这些垃圾丢掉。母亲却勃然大怒,喊着骂着叫她滚。
姚云委屈极了,一股怒火腾地就冲了上来,憋得她心口发酸,脑门发疼。这几天,她一直觉得不舒服,头晕、恶心,刚去医院做了检查,上午还在床上躺了半天,为何母亲就丝毫不加体谅?
这几年,她自觉照顾母亲也算尽心尽力,为何母亲还要这样恶劣地对待自己?自己年龄也这么大了,难道就因为她是母亲,就能这般辱骂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
姚云绝望地望着母亲,内心冰火交加,一个念头陡然冒出:既然生活在一起这么痛苦,不如我们同归于尽吧!
借着给母亲洗澡的机会,姚云按住母亲的脖子和胸,让水照着她的头和脸喷灌下去。等母亲的呼吸停止后,她又割开了自己的手腕……
警方在医院控制了姚云。几天后,医院诊断她患上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法医鉴定,死者系颈部受压迫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而案发时姚云的精神状态受“适应障碍”的不良情绪影响,辨认和控制能力部分削弱。
司法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姚云提起公诉。近期,在综合考虑她的认罪态度、悔罪态度、犯罪动机、精神状况、身体状况后,法院判处她七年有期徒刑。
面对案例中那样“作”的长辈亲人,打不得骂不得近不得远不得,还得忍着心碎伺候着,这样的日子该如何过?这个真实的案例被环球网转载后,短短几天,评论就达到了数百条。
@441439:
我剛给101岁的妈妈换了尿布,妈妈和这篇文章里母亲的情况差不多。在照顾妈妈的六年里,我也哭过无数次,也想过自己死,但是妈妈生我养我,有她才有我的人生,我一直用感恩的心态去照顾她!我也老了,如果有一天我不行了,也希望母亲活着!
@阿毛:
这种“照顾”与其说是“孝顺”,不如说是“殉葬”!
@叮当:
有一种说法,老人离世前的一段时间,会变着法地折磨后人,这是上天的安排,目的是在老人走后不让子女悲痛欲绝。
@吴言: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大脑会萎缩,会伴随着认知和性格的改变,晚辈可带老人看老年精神科,借助药物治疗,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杨莉:
有精神疾病的老人,若自己有工资收入,应该送去精神病养老院,让专业人员照料,这样对大家都好。没有收入的,子女想办法凑钱赡养。
@春兰5309:
伺候老人真不容易,何况伺候者本身也是个老人,更何况伺候的还是有心理问题的老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养老问题上,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养老机构的落实。不能把一切推给子女,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难处,养老问题单靠子女是解决不了的。
网友们观点各异,但有一点是一致认同的:案中的母女心理都不健康。母亲随意辱骂女儿、对亲人不信任、囤积垃圾等,说明其对外界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可能出现了问题;而案中的女儿,由于遭受精神暴力,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但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罹患疾病,也会造成精神障碍和情绪紊乱,更需要专业的心理疏解。
按理说经过岁月的洗礼,人老以后心境应变得宽容与平和,但有些人年轻时性格很“暖”,反倒老了后脾气变差,性格越发古怪,老人脾气变坏的原因有哪些呢?
与生理机能衰退有关:由于身体的衰老和认知能力的下降,老人会感到很多事情逐渐脱离自己的掌控,生活中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这会使他们显得比较“神经质”。生活压力越大的老年人,性格变化越明显。
缺少子女的陪伴:人在进入老年以后,不安全感与日俱增,会更加依赖儿女,尤其是体质较弱、患病的以及空巢老人。有些老人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脆弱。
缺少维生素B:人体内缺少B族维生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出现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等现象。
可能是某些疾病征兆:比如,糖尿病,血糖升高会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令人出现暴躁、喜怒无常等情况;高血压,老人的情绪会随着血压的波动而起伏,变得低沉、忧郁、焦躁不安,行为也可能出现异常;甲亢,患者由于体内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可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进而容易出现情绪不稳、易兴奋、易怒、好与人争吵等症状;心脏疾病,心脏病早期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常会变得暴躁、易怒;脑部疾病,老人脑部出现脑血管硬化、脑瘤、脑外伤、脑腔隙梗死等病,脾气也会变坏;老年痴呆,记忆力迅速下降,同时又变得固执、急躁、喜怒无常,甚至会蛮横无理、行为古怪、幼稚愚蠢等,要考虑到可能是老年痴呆的表现。
远离引起情绪变动的源头:避开争吵的对象、发怒的现场,到其他地方干点别的事情。采用眼不见为净的方法,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
做自我暗示、鼓励:爱发怒的人不妨搞个座右铭。如“仁爱产生仁爱”“发怒是无能软弱的表现”等,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命令,获得战胜怒气的精神力量。
转移注意力:当情绪处于低潮时,努力不去想那些伤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既然已经成为事实,那就尝试着去接受,去面对。
通过一些健康方式发泄:过于强烈的情绪会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成为老人致病的因素。因此,有了情绪不要一味闷在心里,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对空大喊、爬爬楼梯,或者坐下来喝杯茶,让自己放松下来。
学会倾诉: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可以选择多做几个深呼吸,尽力使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可以找儿女或者你最信任的好朋友倾诉。
以柔克刚:对老人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家人要尽量包容,不能苛求其在短时间内改变。即便他们真的做错了,也可以先哄一哄,再用比较委婉的口气去说。
多些陪伴:人越老越会依赖自己的子女,平时要尽量抽些时间出来,陪伴自己的父母,不要让孝心成为父母永远的等待。
换位思考: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身体机能会退化,社会角色也发生变化,但心理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这种情况子女要多些理解,多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多沟通:对待老人要多一些耐心与爱心,没事的时候多與老人聊聊天,了解父母亲心里的想法。对于高龄老人,还要注意一些沟通技巧,比如尽量使用简单句子,语速慢一点,声音大一点(但语气要轻柔),适当重复,必要时配合手势、表情或写字等方式帮其理解。
学会赞赏:经常夸奖老人、向老人请教,会让老人获得尊严和价值感。夸奖时要贴切、真诚、有针对性。
送小礼物:经常买些小礼物,会让老人知道儿女一直惦记自己,情感和心灵得到慰藉。
合理对待老物件:别强制老人扔掉老物件,涉及到老人健康的,可以保留一段时间再丢掉。比如旧毛巾,我们可以将其变成抹布;比如牙刷,可以用来刷鞋子的边缘和瓷砖的缝隙。
人的晚年幸福不仅依靠健康的身体,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如何看待世界、怎样对待亲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因为心理失衡,使高龄变成了一种折磨,既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那生命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活得舒适、有益、有尊严,这样的老人不仅造福自己,也能造福他人和社会。
子女应该尽量更多地照顾和陪伴老人,让他们少一些孤单,多一些温暖。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老人的心理隐疾,而是用指责代替交流,用争执代替理解,把种种问题粗暴地划归为“脾气坏”,那无疑是把我们的至亲推向了情感的冰窖。何不换一种思路:当老人变得无理、暴躁时,一方面及时求助医生,另一方面,毫无保留地宽容他、接纳他,把他当做一个“情绪的病体”。如果我们肯跟老人站在同一个位置看世界,挽着他走过人生的灰暗与浑沌,让他觉得自己是被接受、被认同的,那么,一个家庭中因老人而燃起的火药味儿,就不会那么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