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昕,刘文军
(庆阳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甘肃 庆阳 745000)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宫颈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1],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而早期的诊断工作则是治疗宫颈癌的关键所在[2]。本次择取60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展开研究,探讨CT与MRI在浸润性宫颈癌术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收集的60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来自于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其中,患者的年龄在24~73岁,平均(38.63±9.61)岁;病程均在2~13年;平均病程为(5.37±1.14)年;其中鳞癌共有45例;腺癌共有12例;腺鳞癌共有3例;所有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查:使用16排螺旋CT机,先进行平扫随后在进行增强扫描;让患者在检查前适当憋尿进行膀胱充盈;扫描的平面主要由肾上极到股骨中段,其中层厚为5mm,螺旋距为1.2mm;增强对比剂采用300mgI/ml碘佛醇,注射的速率为3~4ml/s,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造影剂的剂量为60~100ml;增强扫描时层距为3mm,矩阵为256×256;腹主动脉的CT值为170~180HU,随后进行动脉期扫描;65s延迟后完成实质期扫描;180s延迟后观察患者膀胱与输尿管的成像;其中主要观察患者宫颈肿瘤部位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出现肾积水的情况。
实验组患者采用MRI检查:使用核磁共振扫描仪,通过肘静脉注入Gd-DTPA20ml,随后进行轴为、冠状位以及矢状位T1W1增强扫描;其中扫描的层厚设置为3mm,SE T1W1 TR设置为364ms,TE为15ms;TSE T2W1 TR选择为2890ms;TE选择为106ms;矢状面脂肪抑制T2W1 TR38040ms、TE为102ms;与子宫轴垂直的斜横断面T2W1 TR4890ms、TE 为 85ms。
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式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3]。
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的工具为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若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则表现为P<0.05。
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诊断方式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n(%)]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宫颈腺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在宫颈癌的治疗中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对于浸润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仍旧不够理想[4]。而早期的诊断工作作为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于疾病的分期能够有效帮助医师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临床诊断中,最为常见的诊断方式主要为CT诊断与MRI诊断[5];CT诊断具有较高的后处理能力,而MRI则具有成像多方面、多序列的特点[6]。其中,CT诊断能够提供准确有效的原发性宫颈癌的临床分期,但由于CT诊断的分辨率较低,对于5mm以下的肿瘤往往难以检测[7];而在MRI诊断中,通常宫颈癌会在MRI诊断中呈现类圆形,且边界较为模糊[8];在信号的表现方面,T1W1与T2W1分别为等信号与稍高信号,而正常组织则会在T2W1中表现为肌外层的低信号,肌内层则为明显的低信号,黏膜层则为明显的高信号,二者呈现了鲜明的对比[9];此外,MRI诊断还能够通过多方位、多序列的成像,从而明确表现出肿瘤与其侵犯病灶部位的实际情况,且其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与辨识度较高[10]。在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通过CT检查后,共有9例患者与病理结果不相符,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5.00%(51/60);60例患者通过MRI检查后,仅有2例患者与病理结果不相符,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6.67%(58/60);由此表明,MRI检查的诊断方式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示,相比于CT诊断,MRI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浸润性宫颈癌患者的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