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彬,李洪波
(1.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2.河南省驻马店市畜牧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雏鸭主要指0~4周龄以内的小鸭,其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消化机能尚不健全,易感染疾病。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可以为雏鸭的存活率提供保障。
1.1 雏鸭的选择 雏鸭的质量是雏鸭存活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证养鸭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在雏鸭选择过程中,可以挑选一些绒毛整洁、毛色正常、行动活泼、体态丰满的雏鸭。
1.2 育雏舍的消毒处理 育雏舍在雏鸭饲养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鸭苗进舍之前,养殖户可以利用20%的生石灰水对地面和墙面进行消毒处理。可以用0.3%消毒威对饮水器、料盘和料槽等饲养工具进行消毒处理。育雏室周边区域也需要进行彻底消毒。
1.3 饲料及药品准备 适合雏鸭使用的饲料有玉米、菜饼、碎米、麸皮、鱼粉、肉粉和贝壳粉等。饲料的适口性与营养成分的稳定性是雏鸭饲料配置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常用的药物以土霉素和多维素为主。
2.1 温度调控 雏鸭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季节变化易导致雏鸭死亡。为雏鸭提供适宜的温度,可以保障雏鸭的存活率。雏鸭龄期与雏鸭的活动情况是养殖户确定育雏温度的主要依据。如龄期为1~3d的雏鸭适宜温度在30~33℃之间,龄期为4~7日的雏鸭适宜温度在29~30℃之间。若育雏温度适宜雏鸭生长,雏鸭往往会三五成群。若温度过低,雏鸭会出现打堆现象;若育雏温度过高雏鸭会远离热源,甚至会张口喘气。在育雏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养殖户可以利用红外线灯等设备提升温度,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养殖户应保证鸭舍通风。
2.2 湿度控制 育雏舍湿度也是雏鸭生长的影响因素。如舍内湿度过低,雏鸭易出现脚趾干瘪和精神不振等症状。湿度过高的生长环境会让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导致雏鸭发病死亡。养殖户需要根据饲养周期调整育雏舍的湿度,育雏舍第一周的湿度值可以控制在60%~70%之间,第二周以后的湿度值可以控制在50%~55%之间。根据雏鸭的生长情况,雏鸭排泄粪便的累积会让育雏舍的湿度有所变化,因此要及时清理粪便,并要做好饮水管理与防潮工作。
2.3 饲养密度控制 雏鸭饲养密度过大易造成鸭舍潮湿或氨气中毒,进而导致雏鸭生长不良。如鸭舍氨气含量过高,养殖户可以借助食醋进行中和。在雏鸭数量过多的情况下,养殖户需要通过分群饲养的方式,降低饲养密度。1周龄雏鸭的饲养密度可控制为25~30羽/m2,2周龄雏鸭的饲养密度可控制为15~25羽/m2。
2.4 光照控制 适宜的光照有助于饲料转化率的提升。为保证雏鸭的正常生长发育,1周龄以内雏鸭的光照时间可以控制在23 h左右,自第2周龄起,养殖户可以逐渐降低光照时间与强度,如育雏期为1~6月,养殖户白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进行照明,夜间需采用暗光通宵照明。如育雏期为7~12月,养殖户可以在傍晚增加光照时间,夜间照明仍以暗光通宵照明为主。
雏鸭开食之前的首次下水活动有助于刺激雏鸭食欲,也有助于提升雏鸭的活力。雏鸭首次下水活动称为“潮水”,潮水活动多在雏鸭出壳后24~36h进行。早春时节温度较低,养殖户可以在室内用水盆盛水,供雏鸭戏水,水温控制在20%左右,水中可添加0.02%土霉素,戏水时间可以控制在3~5min之间。如天气温暖,可以将雏鸭放入鸭篮,再将装有雏鸭的鸭篮放入清水塘边戏水,时间仍需控制在3~5min之间。如雏鸭数量较多,养殖户可以将含有土霉素的清水喷洒到雏鸭身上,为避免雏鸭生病,喷水量以不滴水珠为宜。
雏鸭的第一次进食称“开食”,开食饲料以煮熟的大米或碎米为主,碎玉米、碎大麦与碎小麦也可以供雏鸭食用。在雏鸭第一次进食期间,可以将饲料均匀撒在竹席或塑料布上,以供雏鸭自主觅食。雏鸭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差,进食量以六七分饱为宜。
3日龄以后,养殖户需要补喂蚯蚓、蛆虫、小鱼和小虾等动物性饲料,每100羽雏鸭的饲料用量可控制在150~250g之间,饲喂频率为每日两次。动物类饲料可以被制作成肉泥,与碎米和饭粒等食物进行混合。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可以随着雏鸭采食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随着雏鸭的不断生长,还应添加高蛋白饲料。雏鸭日粮中的谷物比例需要控制在45%~50%之间,青饲料需控制在15%~20%之间。饲料中的鱼粉可以用蚯蚓和蛆虫等动物性饲料代替。为增强雏鸭的消化能力,在5日龄以后,可以在饲料中掺入4%的沙粒。
7~10d以后,可以开始放牧。稻田秧苗返青以后至水稻抽穗扬花期是较为理想的放牧时期。春季养殖户可以在中午放牧,夏季可以在早晚凉爽时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