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鹏,段喜明,裴 峥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之一[1],也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区,农业活动的主体是坡耕地。但坡耕地又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据统计,坡耕地每年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109t,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3[2]。因此,控制和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改善耕地质量和提高粮食产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坡度是影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坡度大于15°时,水土流失严重且土壤侵蚀量随坡度上升而增加较大,因此,坡耕地的坡度尽量不超过15°[3-6]。扰动地表、改变微地形,可以增加地表糙度,进而影响水土流失。现有研究表明,产流产沙量随地表糙度的变化并不是单一的递增或递减。一种观点认为,扰动地表,增加地表糙度,使土壤疏松,更易受到冲刷,加剧了土壤侵蚀;另一种观点认为,增加地表糙度可增加入渗,减轻水土流失[7-11]。作为常用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秸秆覆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秸秆覆盖可以削弱雨滴动能,使土壤免受雨滴击溅,减少土壤颗粒的分离与扩散,同时还可以截留泥沙,减少土壤侵蚀[12-16]。
为寻找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方法,本试验在径流小区内沿等高线选一长条形区域进行翻耕处理,形成扰动带;通过翻耕扰动,疏松土壤,增加入渗,减小径流量,并在扰动区域覆盖秸秆,以减轻扰动地表造成的土壤流失;通过改变扰动带的位置和坡度,结合秸秆覆盖,研究不同的扰动带设置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试验在山西省方山县沙沟水土流失综合观测场进行,地理位置东经 111°17′34″,北纬 37°44′25″。观测场所在流域控制面积1.78 km2,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及褐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观测场内有一系列径流小区,小区用PVC板围砌,投影面积为3 m×1 m,下部有出流口,用于收集小区的产流与产沙。本试验在3种坡度(5°,10°,15°)的径流小区内沿等高线选一投影宽度为30 cm的长条形区域,翻耕表层10 cm土壤作为扰动带,改变扰动带的位置(上方或下方,即小区上1/3处或下1/3处)、坡度(原坡或水平)和覆盖条件(有覆盖或无覆盖)对小区处理,并与CK(未设置扰动带的小区)比较。每个坡度9种设置,共27个处理,试验重复3次。扰动带位置及坡度如图1所示,水平扰动带与上方坡段有5 cm宽的过渡段,扰动带设置如表1所示。覆盖物为风干的玉米秸秆,切成10 cm小段,覆盖量为0.4 kg/m2[4]。试验采用TSJY-081型全自动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器进行降雨,结合当地实际降雨情况,雨强选择1.2 mm/min。试验前测得土壤容重为1.3g/cm3,土壤初始平均含水量为10%。从降雨开始进行计时,记录开始产流时间,开始产流后每隔3 min收集一次径流试样(约300 mL),产流30 min后结束降雨。泥沙量用烘干法测定。
表1 扰动带设置
由图2可知,小区坡度不同时,产流时间随坡度增加有提前的趋势;扰动带位于小区上方时,10°和15°坡开始产流时间相差不大。扰动带位置不同时,与上方的扰动带相比,下方的扰动带在5°,10°和15°坡的条件下产流时间分别延迟68.89%~94.44%,106.52%~158.82%和56.25%~103.70%。扰动带坡度不同时,与原坡扰动带相比,水平扰动带在 5°,10°和15°坡的条件下产流时间分别延迟10.14%~21.62%,25%~43.75%和20.97%~37.04%。扰动带覆盖条件不同时,与无覆盖扰动带相比,有覆盖的扰动带在5°,10°和15°坡的条件下产流时间分别延迟为20%~38.16%,7.95%~28.00%和12.73%~29.73%。
综上所述,扰动带的位置变化对产流时间的影响最为明显,设置于小区下方的扰动带延迟产流效果较好。扰动带位置不同,作用范围也不同,扰动带位于小区下方时,可以拦截更大范围的水量,充分发挥作用,延缓径流的产生。其中,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延迟产流的效果最好,产流时间延迟可6.4~8.1 min。
2.2.1 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由图3可知,不同处理的产流量均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产流初期,CK的产流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在10°,15°坡上更为明显;产流6~12 min,无覆盖的扰动带产流量迅速增加,24 min后产流达到稳定,产流量与CK接近,说明无覆盖的扰动带在产流前期可减少产流量,在产流6~12 min后已无减流效果;有覆盖的扰动带产流量增加较慢,稳定产流量明显低于CK,说明有覆盖的扰动带在整个产流过程中都有减流效果;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减少产流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产流量减少42.81%~43.74%。
2.2.2 对总产流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扰动带设置相同时,总产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10°坡的总产流量是5°坡的1.22~1.44倍,15°坡的总产流量是5°坡的1.49~1.89倍;坡度相同时,与CK相比,不同扰动带设置均可减少产流。5°坡各设置减少产流5.12%~43.41%,10°坡各设置减少产流9.76%~42.81%,15°坡各设置减少产流12.95%~43.74%;同一坡度下,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的产流量最少,减少产流的效果最好,且坡度越大减流效果越好。
表2 不同处理的总产流量L
不同坡度下的产流量变化趋势相似,以10°坡为例进行分析。扰动带设置于下方比设置于上方产流量减少9.87%~23.04%;水平扰动带比原坡扰动带产流量减少3.61%~12.34%;有覆盖的扰动带比无覆盖的扰动带产流量减少8.35%~21.87%。这是因为扰动带拦截径流的作用与其位置有关,扰动带越靠近下方,作用范围越广,拦截的水量也越多,所以扰动带位于下方时,产流量也相对较低;水平扰动带更有利于拦截径流,但由于扰动带范围较小,所以产流量差距不大;秸秆覆盖可以形成保护层,避免雨滴直接打击扰动带,堵塞土壤孔隙,形成土壤结皮。因此,扰动带有覆盖的小区稳定产流量明显低于扰动带无覆盖的小区。
2.3.1 对产沙过程的影响 由图4可知,开始产流后,产沙量先缓慢增加,6 min以后迅速增加,然后波动减小,24 min后趋于稳定。扰动带无覆盖的小区产沙量波动较大,峰值较高;扰动带有覆盖的小区产沙量波动较小,峰值较低。这是因为翻耕扰动地表,会产生大量松散颗粒,容易造成土壤损失,秸秆覆盖会形成保护层,不仅可以削弱雨滴溅蚀,还可减缓径流流速,从而减少产沙量。
2.3.2 对总产沙量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在扰动带设置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处理的总产沙量随坡度变化为 15°>10°>5°。10°坡的总产沙量是 5°坡的 1.79~2.54 倍,15°坡是 5°坡的 3.34~4.25 倍。小区坡度相同时,不同扰动带设置对小区的总产沙量影响不同,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的总产沙量最少,减沙效果最好;5°和15°坡的设置2(上方原坡无覆盖)、设置6(下方原坡无覆盖)和设置8(下方水平无覆盖),10°坡的设置2(上方原坡无覆盖)反而使总产沙量增加,因为这几个小区的扰动带均未覆盖,本试验的扰动带是通过翻耕扰动地表形成的。因此,扰动带的土壤疏松,土粒易于分散,在降雨过程中,溅蚀严重,产流以后,松散的土壤更易受到冲刷,造成产沙量的增加。不同处理的减沙效果列于表3。
表3 不同处理的减沙效果%
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在雨强1.2 mm/min、土壤容重1.3 g/cm3、土壤初始平均含水量10%的条件下,分析不同扰动带设置对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扰动带可延迟产流时间,扰动带的位置变化对产流时间的影响最明显。其中,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延迟产流效果最好,产流时间延迟6.4~8.1 min。设置扰动带可以减少产流量。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具有最优的减流效果,与CK相比,总产流量减少42.81%~43.74%;覆盖条件对扰动带持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产流6~12min后,无覆盖的扰动带已基本无减流效果,有覆盖的扰动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在发挥减流效果。扰动带的减沙作用与覆盖条件有关。有覆盖的扰动带均可减少产沙,无覆盖的扰动带减沙效果不明显,部分处理反而使产沙量增加,设置2(上方原坡无覆盖)在3个坡度上均不能减少产沙。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减少产沙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产沙量减少32.47%~44.14%。不同的扰动带设置对产流产沙的影响不同,有覆盖的扰动带减流减沙效果较好,设置7(下方水平有覆盖)效果最佳,且操作简便,容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