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芬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盆底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盆腔支持结构受损、具有缺陷[1]。盆腔支持结构早起损伤为肌电位、肌肉疲劳度、肌力等盆底肌电生理的改变,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性生活不愉快等[2-3]。为了有效的改善产后盆底肌力减退,要对产妇实施有效的治疗。为此,我科选取收治的66例产妇,将常规治疗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进行分组研究,对两种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
66例产妇均来源于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所有产妇都是经阴道分娩、单胎且无其他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对照组产妇的年龄在23~31岁之间,平均(27±4)岁,新生儿的体重在2.58~4.12kg之间,平均体重为(3.35±0.77)kg;观察组产妇的年龄在22~32岁之间,平均(27±5)岁,新生儿的体重在2.41~4.29 kg之间,平均体重为(3.35±0.94)kg。两组产妇的基本情况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性。
将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也就是进行健康教育,将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讲解给产妇,并让其明白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危害。
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给予观察组,在治疗前要先对产妇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然后使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电刺激后通过阴道电极收集生物反馈电流,按照产妇肌肉强力收缩伴有疼痛感、盆底肌肉跳动无疼痛感为主,将治疗仪屏幕上显示的压力波形作为依据,对产妇进行有针对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30分钟,每周两次,一共完成10次训练;产妇在完成医院的盆底康复训练以后,回到加重可以利用其他的康复器材进行锻炼,去阴道哑铃康复器,每次时间为20分钟,吗,每天一次,在三个月以后每周两次,可以持续锻炼,从而保持疗效。
根据盆底肌力相关标准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进行对比评估。可以将产妇的盆底肌力分为5级,小于3级的为不正常,等于5级的为正常。
利用POP-Q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的盆底肌力进行评价。
以SPSS 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检验为x2;P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在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两组产妇的Ⅰ类、Ⅱ类肌纤维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产妇的Ⅰ类、Ⅱ类肌纤维等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相比两组产妇治疗后的POP-Q分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治疗后的POP-Q分度比较[n(%)]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盆底障碍性疾病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并且越来越重视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治疗[4]。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就是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仪器准确、客观的对产妇的盆底肌肉与纤维进行评估、检测,然后制定有针对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电刺激的频率、脉宽与强度,然后将各种场景的翻身训练与各种效果的生物反馈模式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的修复损伤的盆底肌肉,进而使得盆底肌力、弹性进一步增加,从而更好的恢复产妇的盆底功能[5-6]。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POP-Q明显由于对照组,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妇,能够有效的改善产后盆底肌力减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