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娟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启迪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休戚相关。思维要以语言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精炼规范的语言能够传达出严谨且准确的数字信号,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表达;操作;训练;条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90-01
低年级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欠缺,导致表达紊乱,并且习惯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如何落实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能力培养。
一、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信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是首要的,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思考和发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吐不快”,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全神贯注于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笔者创设了猜卡片游戏情境:先出示橙色的卡片(共有58张),请学生猜测张数。学生的猎奇心理被勾起了,在他们争先恐后地一通乱猜后,笔者又拿出紫色的卡片(共有10张),并告知紫色卡片的数量,请学生同时观测两种卡片,再次估计橙色卡片的数量。这次学生估计的结果都比较靠谱,在揭晓真实结果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为什么第二次猜得比较准?”因为在猜数活动中,学生兴趣大增,于是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最终通过交流和反思,大家达成一致,要想估计准确,必须要有参照标准(如游戏中的10张紫色卡片)。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应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平等是建立在自由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当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后,他们就会消除顾虑进而敞开心扉,将自己心底的话说出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及疑惑和困顿,并且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对不同的答案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最终筛选出最佳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上,笔者惯用几种句式和学生交流:“你从这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向小组其他成员说说自己的想法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吗?你对这种解题方法认可吗?”
二、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审视生活现象,能提炼出数学问题,并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减法”时,笔者首先呈现香蕉图片,并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香蕉。”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然后继续说:“你们很会观察,但是数学里不仅要认出物品,还应看清数量,你能重新表述一下你观察的结果吗?”学生立刻回答:“我看到了10根香蕉。”接着笔者又呈现了猴子拿走香蕉的图片,提问:“这次又看到了什么?”因为有了刚才的经验,学生马上回答:“有一只猴子拿走了3根香蕉。”最后笔者指导学生将两句话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短句。
教材编排的内容门类繁多,但低年级学生常常只关注美麗缤纷的色彩和光怪陆离的形状,而没有科学有序地观察到数学信息。因此,教师要想利用教材资源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并将生活情景概括为数学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并学会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信息。
三、边操作边训练学生语言的条理性
数学语言是严谨的,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很少,对于他们来说理解一些专业术语很难,要进行表达就更难了。因此,要让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路,就必须借助直观操作为载体,让学生对照操作来描述过程,以此来学习和训练数学语言,并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笔者让学生探究算式“36-8”的算法时,让学生先取出36张卡片,10张为一盒,然后指引他们观察、思考6张卡片里面不够减去8张怎么办?学生边探究边交流,有学生说:“先拆开一盒卡片,取出10张,用这10张做减法运算,剩下的2张和原来的6张放回卡盒,即10-8=2,2+6=8,20+8=28。”有学生说:“我先把36张分成20张和16张,再用16张做减法运算,余下的8张放回卡盒,就是28张,即16-8=8,20+8=28。”还有学生说:“我先从36张中取出6张,再拆开一盒卡片,取出2张,与刚才的6张凑成8张,刚好做完减法无剩余,即6+2=8,8-8=0,30-2=28。”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移动卡片做减法升华到看算式说算法的层次后,表达自然变得更有条理。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口述算理与方法,就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计算教学时,笔者关注动手操作,并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解说,然后结合动作和语言总结算法,将直观可感的操作与抽象无形的计算联系起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熟悉计算方法的目的。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教师要循循善诱,把语言训练渗透到每个环节中。为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让学生“愿说”并且“会说”,做到同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