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恩珍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而哲理诗是其绮丽的花瓣。各版本的小学教材都选编了不少的哲理诗。在教学哲理诗时,教师要通过激活诗趣、联系生活和积累内化等途径,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诗歌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哲理诗;意蕴;诗趣;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34-01
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哲理诗。这些哲理诗既蕴藏着洞察事理的哲思,又闪烁着发人深省的艺术光芒。哲理诗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要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一、激活诗趣,感悟哲理
哲理诗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诗词本身所描绘的意象来再现画面,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领悟诗词的情、志、理。
如,在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春天的原野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也可以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火烧后的枯草在春天时欣欣向荣的画面。这样,在诵读与思考中,增强学生对诗词画面的理解,体味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在学习《题西林壁》一诗时,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导入,让学生看到重峦叠嶂的画面,并展开联想体味庐山的陡峭与险峻,并理解从“横看”“侧看”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增强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而在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时,对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解,我们则可以从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入手,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的深刻哲理。可见,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站高立远,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联系生活,发现理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多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教学哲理诗时,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介绍哲理诗的写作背景,还原诗歌创作的原始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诗词的理趣,从而品味出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学习哲理诗,关键要挖掘诗中的哲理,而哲理又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中体验哲理。
如,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教师可结合生活中“臭水沟”与“溪水”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臭水沟”的水是臭的,而溪水中的水是清澈的。由此,学生领悟到读书的道理——读书要克服浮躁,要做到心清如水,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在阅读中获得滋润。在学习《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时,由于该句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这样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当我们坐在教室的时候,你能看到整栋教学楼的模样吗?”因为我们自己身在教学楼内,所以无法看到教学楼的全貌。同样,这句诗中,因为我们身在山中,就无法领略庐山的整个风貌。当学生有了“身在其中”的体验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哲理——之所以看不到整个庐山的面目,原因在于我们自己被庐山的草木所遮蔽了视野。这样,通过对哲理诗内涵的挖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古诗,增强对古诗词理趣的认知,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积累内化,领悟哲思
哲理诗中的“哲思”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与情感。它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哲理诗的哲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意,并逐渐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情操。
如,在学习《观书有感》时,对诗中的“观”字,我们可以设置疑问:“朱熹所提出的‘观指的是什么?诗中所提到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暗指什么?”這样,引导学生诵读全诗,发挥想象,感受作者描绘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从“感”字出发,说说作者都有哪些感受,自己在阅读后又有什么感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挖掘诗中的“方塘”“天光云影”“渠”“活水”等的含义。这样,将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诗歌的理趣。当然,对诗词中的哲理,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内化积累,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在学习《游山西村》时,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可以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如遇到了难题,在一筹莫展时,不断思考后豁然开朗,这就是“柳暗花明”的感觉。
总之,哲理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来感悟哲思,滋润学生的心田,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格。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