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攀
[摘 要]学生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有时会发现“规律”失灵了,无法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并非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出现了障碍,而是教师教学时出现了“误导”,让学生找不到思维出口。促使学生明白规律的运用原则和运用技巧,是数学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规律;失灵;思考;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32-02
【源 起】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P85思考题:
1.计算下面各题,并找出得数的规律。
[12]+[14]+[18];[12]+[14]+[18]+[116];[12]+[14]+[18]+[116]+[132]。
2.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2]+[14]+[18]+[116]+[132]+[164]+[1128]=( )。
五年级组的数学教师讲解这道题后,在一次综合能力测试中设计了一道题目“[14]+[18]+[116]+[132]+[164]=?”,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为9%,做错的学生中采用“1-[164]=[6364]”这一方法的学生占86%。这个结果让很多教师无语。
学生是按照探究思考题所发现的规律进行解答的。为什么还会出错呢?规律为什么失灵了呢?我们不妨回放一下教学现场:教学此思考题时,很多教师一般是先让学生进行通分后计算出结果,再观察结果与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规律。学生似乎表面上经历了探究规律的全过程,实质上,这种探究和发现都是源自于数的外部特征的比较,或者说,只是基于几个特例的一种不完全归纳,学生并没有通过深入思考来体会规律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此,学生面对形式相似、实质变化的问题情境时,机械应用规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规律”失灵的背后折射出教学的低效。
【教学改进】
师(出示“[12]+[14]+[18]”):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
生1:分数的分子都是1。
生2:分母依次乘2。
生3:后一个加数的分母都是前一个加数的2倍。
师:能根据所发现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几个加数吗?
(学生写出“[12]+[14]+[18]+[116]”“[12]+[14]+[18]+[116]+[132]”“[12]+[14]+[18]+[116]+[132]+[164]”“[12]+[14]+[18]+[116]+[132]+[164]+[1128]”等)
师:加数是有规律的,和也有规律吗?现以“[12]+[14]+[18]+[116]”为例进行研究。
生4:[12]+[14]+[18]+[116]=[34]+[18]+[116]=[68]+[18]+[116]=[78]+[116]=[1416]+[116]=[1516]。
生5:[12]+[14]+[18]+[116]=[816]+[416]+[216]+[116]=[1516]。
师:这两个同学都是用通分的方法计算的。(出示右图)借助正方形,你能看出结果吗?
生6:我从正方形上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14]+[18]+[116],也可從单位“1”中减去空白部分[116],即1-[116],所以[12]+[14]+[18]+[116]=1-[116] =[1516]。
师:借助图形将复杂的算式转化为一道简单的算式。你的发现很了不起。
生7:两个[116]是一个[18],两个[18]是一个[14]……如果在算式后面再添一个[116],正好等于1。因此,这道算式的结果就是1-[116]=[1516]。
师:能根据算式中的规律进行推理,把复杂的算式转化为简单的算式,真聪明!
师:照样子,大家能快速算出其余算式的结果吗?
生8:[12]+[14]+[18]+[116]+[132]=[3132]。
生9:[12]+[14]+[18]+[116]+[132]+[164]=[6364]。
生10:[12]+[14]+[18]+[116]+[132]+[164]+[1128]=[127128]。
……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总结):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后一个加数的分母都是前一个加数分母的2倍,这个算式的和等于1减去最小一个分数的差。
师(出示“[14]+[18]+[116]+[132]+[164]”):这道算式的结果是[6364],你们同意吗?
生11:同意。这道算式中的加数的分子都是1,后一个加数的分母都是前一个加数分母的2倍,用1减去[164],就等于[6364]。
生13:我不同意。刚才几道算式是从[12]加起,这里是从[14]加起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
生13: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再添一个[164],两个[164]是一个[132],两个[132]是一个[116]……最后两个[14]是一个[12]。因此,这道算式的结果就是[12 ]- [164]=[3164]。
师:对于刚才发现的规律,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
【思 考】
1.为什么要教学“找规律”?
首先,探索规律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有效渠道。上述教学中,学生先尝试探究规律,进而举一反三,最终完善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全过程,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其次,探索规律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由观察加数特征开始,寻求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活动,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结合自己的思考,初步发现规律、获得积极体验之后,教师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发现规律居然失灵了,学生的思维被再次激活。学生经历了“发现规律—规律失灵—完善规律”的探究过程,思维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整个教学活动彰显出“找规律”教学的价值。
2.如何引导学生“找规律”?
“找规律”重在“找”,要引导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规律存在的必然性,从而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的能力。学生根据开始的三个算式,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规律,再按照发现的规律类比出第四个算式的结果。这样探究,学生只是浅尝辄止,印象不会深刻,出现高错误率也就在所难免。后来的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先观察、比较,初步感受算式的特征,并在写算式中形成“加数有规律,和也有规律吗?”的猜想。待学生自主探索“[12]+[14]+[18]+[116]”的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自主发现规律,利用变式让学生体会发现“规律”的残缺性,从而自觉完善规律。学生找规律的过程具体而又可感,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并且能灵活应用规律解决相似问题,这样,找规律也就不再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了。
总之,引导学生从数学现象中总结规律,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和诉求。教师应立足学生思维基础展开针对性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规律探寻环节,并在具体实践中完成认知检验,形成崭新的学科能力。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