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9-04-23 12:48王春美
考试周刊 2019年39期

摘 要: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教材为主源,方法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达到师与生、知识与能力、讲授内容与所花时间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设疑引趣;有机调控感知操作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形式,然而,教学不能单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会参与,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素质。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只有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探求新知,变结论教学为重的过程教学,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地发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一、 设疑引趣,激发动机

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探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集中起来,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的开头,先让学生随便列举一些数字,老师马上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检验。这一情节点燃学生对知识好奇之心的火,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 思考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要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就应创设问题情境把引议释疑,激学导思,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疑,不断掀起思维的波涛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而启动内在动力,让学生“会学”“乐学”。如在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后,老师拿出一块萝卜,让学生想出用切、割、补多种方法改变其形状求体积后,演示:把萝卜放进一个底面积为6平方分米、高3分米的盛满水的长方体玻璃缸里,水溢出后再拿出萝卜,这时水面下降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就能得出结论。

二、 有机调控,师生同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各种矛盾是相互运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师在备课中,往往难于预料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常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有效地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做必要、恰当、适时的调控,以利于集中注意力解决主要矛盾,达到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接受同步进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不少学生在学习周长和面积概念时,由于习惯于单一联系,加上生活验空间观念的局限,往往把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2厘米,分别求圆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学生计算得出圆的周长为12.56厘米,面积为12.56平方厘米。教师应从计算公式以及单位进行引导比较,从而得知计算结果数字相同,其意义不同,不能说该圆的周长与它的面积相等。

在处理好学生认识的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学”的关系。教师的“导”应对学生“学”起到“娇正”“导航”的作用,既要防止以“教”代“学”,又要防止盲目的“学”,通过探究、尝试、纠偏、巩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如,当学生学习长方形的特征后,应通过幻灯投影和观察直观图,引导学生议论、思考,想象长方体各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用设疑引探,形成整体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认识,使信息具有连续性、条理性。

三、 感知操作,抽象概括

动手操作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兴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大脑兴奋最容易触景生情地爆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尤其年幼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教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离开具体的感知,让儿童进行数学的抽象是不可能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感知操作,又不能把它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在对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感知过程中,通过恰当的设问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进一步深化学生所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而转换为数学知识。

(一) 教師应为学生进行抽象概念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便于揭示知识本质的良好素材。充分、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感性材料是学生领会抽象知识所必需的认识支柱。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柱及其侧面作展开、粘贴的侧面积并观察展开面与圆柱对应部位后,又让学生把刚刚的操作情境与过程在脑海里留下来。以此为中介的抽象思维活动,必然使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在学生脑海里再现表象。

(二)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应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的,要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在具体操作中要以引导、孕伏、突破、深化等形式,激发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去思考,应用学到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从同类事物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及时抽取本质特征,把它们联结成整体,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而在获得新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思维向多层次、多方面发展,逐步提高其认识发展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棱时,师拿出萝卜横切一刀,让学生知道出现了一个面,纵切一刀,得到另一个面。问:这两个面怎样?(生:两个面相交)教师用红粉笔在这条公共边上色,问:这条叫做什么?(生:它叫作边)。当学生在长方体学具中指出他所说的边后,师指出: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摸、数、测量、比较、适时利用恰当的提问让学生手脑并用,调动学生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得出长方体棱的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有体会,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方法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旨。达到师与生、知识与能力、讲授内容与所花时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罗旭梅.“探”有学问方能出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J].吉林教育,2011(22).

[2]王淑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几个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6).

作者简介:

王春美,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