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 在蛰伏中爆发还是消亡

2019-04-23 05:24张辉
世界汽车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约车专车网约

张辉

共享经济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同时也催生出许多独角兽企业。对于当下的企业而言,共享经济带来的更多是机遇,还是挑战?

—(美)罗宾·蔡斯

对于传统的出行领域来说,“共享”无疑是个新鲜词汇。如同雨后破竹一般,共享经济似乎在一夜间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繁盛之景似乎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最初的新鲜感和狂热度褪去之后,共享经济似乎也陷入了发展中的漩涡,退出、整改,蛰伏中的共享出行车企们最终等来的又会是什么?

“本土”发展遇冷,“外来”水土不服

在这个新兴的共享出行市场,滴滴无疑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然而在过去的两年,滴滴却接连遭遇顺风车下线、快车整改、投资不利、IPO暂缓、高管停发年终奖、巨亏等一系列负面打击。

2018年,随着滴滴空姐事件和乐清惨案的发生,滴滴再次被推到了生死线上。乐清事件之后,滴滴在产品、流程、管理、战略等各方面,迎来了一次系统的挑战。产品接连整改,顺风车这一“真正的共享出行”业务也被迫下线,截至发稿,上线时间依然无期......

2019年2月15日,在滴滴月度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已经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滴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并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以节省开支,负重前行。

本土的共享出行企业发展遇阻,而外来的和尚也未必能站稳脚。从2014年2月正式进入中国共享出行领域,到2016年7月撤离中国,曾经势头迅猛的Uber仅仅只坚持了30个月,这个“外来”的共享出行领域大佬依旧没能打破“外资本土化不成功”的魔咒,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共享出行作为新兴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经历曲折是必然的,滴滴的整改和Uber的水土不服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滴滴虽然有着各种问题,但自身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艰难求生,而Uber显然并不适应这一点儿,最终只得铩羽而归。

互联网新贵和车企巨头的涌入

尽管前行的道路并不明朗甚至布满暗礁,但共享出行市场似乎注定是难以平静,过去的2018年更是如此,新老“玩家”的博弈似乎比我们预想得出现得更早。前有互联网新贵跨界而来扩展边界,打造本地生活服务闭环,后有传统车企巨头上演门口的“野蛮人”,从汽车制造商迈向出行服务提供商,剑指中高端专车市场。2018年4月,美团再度突破边界,宣布进军出行市场,在南京、上海等地上线美团打车业务,并抛出了要吃掉滴滴打车30%市场份额的言论。而从2018年7月份开始,传统车企巨头也终于按耐不住,加入这场混战之中。一时间,在共享出行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2018年7月,一汽、东风、长安正式签署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确定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同年8月,长城汽车集团正式宣布推出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开展长短租、分时租赁和网约车等业务;10月,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按照50:50的股比组建网约车合资公司,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11月,上汽集团推出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群体的“享道出行”品牌,正式进军网约车业务,目前已在上海地区开启试运营。12月14日,作为首家在中国市场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宝马集团,也宣布旗下ReachNow即时出行平台正式在成都推出定位中高端客户群的专车服务。

此外,大众、福特、通用等车企对共享出行市场也是兴趣盎然。而在此之前,事實上就已有易到用车、背靠首汽集团的首汽约车以及背靠吉利汽车的曹操专车、背靠联想集团的神州专车等在共享出行市场运营中高端专车市场。一面是陷入发展困境中的第一代共享出行企业,一面是不断涌出的新贵们,共享出行市场依旧是让资本大鳄们垂涎的美味蛋糕。

共享出行企业的内忧和外患

虽然愿望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这些共享出行企业想要存活下来且分得一杯羹,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便是网约车的安全问题和监管。2018年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紧急通知,要求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司机的背景核查,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实现网约车平台、车辆和驾驶员的合规化。通常情况,黑车将被处以至少一个月的扣押,罚款下限为1万元。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天风证券的报告统计,在上海已激活账号的41万余名网约车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具有相关规定中的上海本地户籍。此外,还有调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具有运营资质的车辆,不足注册数量的1%。如此,共享出行企业对网约车的规范管理又从何而来?乘客的安全性又如何保障?舆论的压力又如何缓解?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仍以滴滴为例,2018年,滴滴全年亏损超过100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不少人爆出其中内幕,滴滴平台对注册司机收取的佣金实在是太高了,在最开始的时候,滴滴会让利于顾客和出租车司机,以便尽快的占领市场。然而随着其运营模式的进一步成熟,以及一些政策的改变,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开始不断的压榨滴滴司机,导致很多滴滴司机有怨言,甚至离职。在线司机大量减少,乘客打车效率降低,打车感受变差,自然抱怨丛生,纷纷流失。一个网约车平台,如果无车可用,无人愿意用,那么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内忧外患下的滴滴,市场价值逐步下滑,出现亏损也就不足为奇。

共享出行仍旧未来可期

尽管困难重重,但共享出行在熬过寒冬之后,依旧未来可期。共享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新四化”,这其中更便捷、更经济的共享经济前景广阔。2017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指出,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市场倡导的是私有化、是拥有经济。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拥有的物质越来越多,但产品的利用率却越来越低。以汽车行业为例,制造商倡导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辆私家车,实际上拥有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出行。人们购买了汽车后,实际只有5%的时间在使用。城市不得不为95%的闲置时间修建大量停车点。举例北京,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车辆数量为500万,仅25%的汽车普及率,但交通已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共享经济存在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必然性。

大力发展共享出行可以从侧面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提高了汽车的利用率,减少了城市对于车辆的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程维透露,在过去5年,已经有2100万名司机加入了滴滴共享出行的队伍,日活跃司机超过200万人。而未来,这个群体会更加庞大。

共享经济面对的从来不是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和发展的问题。共享车企应该积极面对所有的难题和挑战,除了规范自身、加强安全监管,还必须调整发展模式。互联网企业素以规模经济著称,若从规模来探讨网约车对市场的垄断,这其中必然是把网约车看作是出租车的直线思维作祟。互联网其实是一种技术,网约车是利用技术本身来实现信息的透明和对称,从而解决司机和乘客的“配对”问题,让出行变得简单、方便。

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在技术下的创新玩法在于共享用户、共享车辆、共享生产力,推进传统出行服务的进化,省去无效的成本投入。如今看来,网约车和传统出行服务有何本质区别?滴滴等共享出行企业应该给予乘客更多的便捷性和个性化需求,区别于传统的出租车业务,如果仅仅坚持目前的战略方向,未来或许也只是一家大的出租车企业而已。

不过,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摸索后,共享出行市场的新老玩家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已经逐渐明晰,虽然前途曲折,但从长远来看,相关政策的放宽以及大众对新兴业态的宽容度正在增加,共享出行的春天終会来临。

猜你喜欢
网约车专车网约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共享经济税收征管挑战及对策——以网约车为例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对网约车地方立法若干法律问题的几点探讨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政策制定复杂过“网约车”
国外是如何管理网约车的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