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菜与灰尘,哪个更干净?
乍听起来,这问题非常无聊。饭菜是要进口的东西,当然非常干净,怎么是灰尘可以与之相比的?只要想象在饭菜中掺进一点灰尘就足以让人反胃,可见饭菜和灰尘在清洁上是有着天渊之别的。然而,若是泼到身上,你更希望是灰尘还是饭菜呢?衣服沾上灰尘,只要稍加吹弹,就可大抵无事,但是,若沾上饭菜,或许就得清洗。若这饭菜是番茄汁、苋菜汤什么的,或许怎么清洗都无济于事。
一樣的饭菜,一样的灰尘,却可以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而唯一变换了的不过是场合而已。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场合决定效果的例子比比皆是,而社会越是成熟,场合就越发重要。在夏日的海滩上,穿上非常暴露的泳装也合情合理,但是,就此装束走到市内大街上或许会无地自容。西装革履在办公室会给人严肃认真的印象,而在野外观光点就有可能显得滑稽可笑了。
书籍报刊是成熟社会的产物,而社会越是成熟,这些出版物的种类就分得越是精细。我这儿的公共图书馆的网上目录,按类型搜索可以加入502种区别分类法。当然,在交叉分类之上,书籍大致可分为虚构和写实两大类,虚构类可包括文学小说和商业(通俗、畅销)小说等,商业小说又可细分为言情、侦探、动作、悬疑、科幻、历史……
写实类同样种类繁多。既然已经归类写实,最基本的要求自然是不能虚构。但是,基于现代人对认识特性的了解,对不同类型的写实作品的真实性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比如,从回忆录,到传记,到一般历史作品,到历史学术专著,真实程度应该是递进的。回忆录是一个人对事情的认识和追忆,而历史学术专著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来自各种视点的认知作了仔细的甄别和权衡之后的报告,真实程度自然有很大的区别。读者在对面前书籍的类别明了之后,自然也就可以依类看待所获信息。
可以说,书籍的每一个种类,就是一个特定的场合,因而对其内容和形式也就有着迥异的要求。因为虚构往往比现实更紧凑、更刺激,而人们又更愿意相信真实的东西—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紧张、刺激的写实作品,这就给了一些人在写实作品中掺入虚构成分的动机。然而,一经发现,读者会有被骗吃下掺了灰尘的饭菜之感,作者更会身败名裂,完全葬送写作生涯。
每份报刊都会包含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章,而这些文章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不可以穿越场合。报纸的龙头是新闻报道,只能而且必须报道事实。此外,还有新闻分析,给读者提供背景参考,掺和了记者的判断。杂志中,这类文章居多。另外还有评论,包括社论、时评和专栏文章,阐述的是作者的观点。
报纸中还有各种特写文章,大多怀有明确的目的,比如本专栏3月份文章《为了萨曼莎》中介绍的《波士顿环球报》特写,就很正能量。
最能勾勒出场合重要性的或许是恶贯满盈者的辩护律师,本专栏下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