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冠屏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在不久的将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满足人民过生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要求对我国的文化馆是一项新的挑战,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创新文化馆的内容供给,让每一位群众欣赏到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内容,文章针对我国文化馆内容供给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馆;内容供给;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201-01
一、引言
在大众的印象中,文化馆便是一群退休的大爷大妈自娱自乐,自己跳着广场舞,举行老年舞蹈团,抑或是上级下发了舞蹈任务,让大家欣赏或是观看电影。这样的文化展示形式虽然能够让部分观众受到文化传播,但受众面比较狭窄,特别是对于年轻群体,文化馆选择的这些内容不受到年轻群体喜好。归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效能不足,在大众心中只是一个“老年文化中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每次的供给内容都大同小异,没有创新,让群众不愿意参与进来。基于此,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文化馆要创新供给内容,根据群众的喜好改变内容与形式,达到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二、展览类活动供给:培养认同感
展览类活动供给是为了给群众提供一个参观游览的地方,文化馆可以在内容供给中向群众提供社区成长或者城市发展相关的物件,唤起群众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或者对城市未来的期待,培养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将一些旧事物抛弃,如果这些事物没有被收进文化馆中,就会被人们渐渐的忘记,遗失在时间的河流中。通过展览类活动供给,可以向居民再次展现老物件,唤醒人们对城市变迁的记忆,感受不同年代的文化现象。
文化馆可以联合当地的居民,还原过去特有文化场景,播放过去的音乐,将记忆中的景象变成一个个展览空间,让参观者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被一个又一个物件唤起了过往记忆,想起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每一个瞬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符号的感染。展览类活动供给还可以向参观者展览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在什么地方将建立起新城区、哪块地方要多出一个新学校、哪里要建立起一个新公园,让参观者感受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期待城市发展的未来。通过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展览方式,将参观者与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建立起联系,培养参观者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
三、社区艺术节活动供给:激发集体情感
社区是文化的基层力量,在每个社区中都有能歌善舞的大妈,也有喜爱艺术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舞蹈的形式不同,但是对艺术的心却是相同的,一样的充满热情,一样的为艺术奉献。因此文化馆可以结合社区开展社区艺术活动供给,将社区人民集合到一起,激发集体情感。特别是在人人都闭门关户的,人与人之间交流逐渐建设的小区,通过社区活动,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以A社区为例,在进行社区艺术活动供给时,可以分为常规艺术活动和非遗文化供给。
常规艺术供给便是结合不同的节日开展社区艺术活动,如“端午节”开展的划龙舟大赛,包粽子大赛,这些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让每一位社区人民都参与进来,还可以举行主题晚会,大家一起吃粽子、看表演,整个社区其乐融融。“清明节”使社区开展清明诗会,清明礼仪公开课。让对诗句有兴趣的群体认识更多有关的诗句,也可以让小朋友参与到清明礼仪公开课,学习文化礼仪,除此之外,社区还可以开展“社区国际舞蹈节”让社区人民认识到不同的舞蹈内容,增添艺术内容;非遗文化艺术是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会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如开展的“春风朝阳”活动,在每年的春分之日开始祭祀展演,祭祀是我国古时遇到重大省事、节日会开展的类型,在古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祭祀活动由卤簿仪仗、乐舞和祭礼这三部分组成,很大程度上与清朝皇帝祭祀的流程相似,首先是还原皇帝出行的队伍,租借或是自己制作古代的兵器、宫扇、伞盖等物件,围绕着祭坛开展工作,其次是贴合我国儒家的音乐开启祭祀时的舞蹈,祭祀舞蹈可以选取社区中喜爱广场舞的大妈,也可以选择练习舞蹈的小朋友,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进来,让祭祀舞蹈更加热闹,最后便是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整個社区的人民群众都学习文化,也在这样创新的艺术供给形式只能够提升群众体验,让群众看到文化馆发生的变化,从而对文化馆的展示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
四、以人为本的文化供给:提升服务意识
文化馆的内容要避免形式化,让群众期待文化馆的每一次改变,打造“以人为本”的文化供给,提升服务意识,具体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变:
一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倾听群众心声。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文化馆通过微信群与线下的问卷调查明确群众喜好,知道群众都想要看什么内容,参与怎样的活动,观众的意见是文化馆的创作素材,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知道自己活动举办的质量;
二是提升文化馆的“中介”作用,文化馆作文文化与群众联系的桥梁,要扩大文化产品类别,不拘泥于舞台上的呈现,舞台下的作品、话剧,只有充满新意,具有当地特色都可以选入到文化馆的资源当中,如人们表演的刺绣、泥塑等等,文化馆收集到不同的创作资源,在展示时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
三是提升文化供给效率。在传统的文化馆展示中,演完之后只会进行拍照留念,参演的人员没有演绎视频,虽说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可以自己拍摄视频,但是文化馆自己拍摄视频,按照节目上传到微信群中,让参演的人员下载观看,在专业的设备下,每一位参演人员演绎的更加卖力,达到好的展示效果。
五、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文化馆要改变传统的供给模式,从群众出发,创新文化供给形式,如演出、音乐会、文化展览、艺术节……在这样的改变下,群众对文化馆有了新的认知,更多人参与其中,激发民众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