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作用

2019-04-23 00:56周姣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墨画水墨笔墨

周姣

摘要:本文简述了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分析了水墨山水画与水的关系,水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义,从而论证出水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水墨山水画;水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66-02

一、前言

王维在《山水诀》中论及“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荆浩在《笔记法》中也提到“水墨晕章,兴我唐代”。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艺术形式,最为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追求,水墨韵味产生的独特美感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内涵。而水墨画顾明思义就是水与墨调和使用代替了赋色达到绘画需要,由此可见中国水墨画中水的不可或缺性。

随着水墨山水画的的不断发展,其写意性也不断加强,而在山水画写意性的发展进程中,“水”在其中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在山水画中的地位也开始逐步彰显。水是笔墨语言的关键所在,水在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中以后其独立存在的意义。

二、水墨山水画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山水审美的传统。南朝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中就说了“山川之美,占来共谈”。困山水,浦芽于晋代或南北朝寸期,而兴于隋代,盛于唐宋。中国山水画如同西方绘画一样最初也是作为人物绘的背景出现的,与人物题材的分离经历了个漫长的过程。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图已经有对山林云水非常详细的描绘了。

顾恺之在《论画》中云“画人最难,次行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初步从人物画背景里脱离出来,己初具规模了。

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的准备期直到隋唐才逐渐臻于完善,并形成了独立的画种。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图作为第一幅传世山水画,也标志着山水画成为了独立画种的开始。画史上真正以山水开门户的是唐初的李思训和其子李昭道,世称“二李”的“大小李将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记载说其画“落笔甚粗,但秀劲,石与山都先以墨勾成,匕加青绿。”“二李”画风是山水画的一个转换点,是他们完成了山水画的体貌和格局的基础创建,并开创了一种青绿和金碧山水的画风,标志着山水画青绿体系的成熟。

王维所作《江十雪霹图》图,介于李思训,李昭道之间,己开始与前辈画家风格分途。“笔墨宛丽,气韵李青高,巧,象成,亦动真思”。五代荆洁《笔法记》中评论其画以气韵和意境见长,将诗与画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了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这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形成的重要标志。王维的水墨代替青绿渲染的出现,证明水的使用开始成为中国画中重要的作画方法。

三、水墨山水画与水的关系

古人有“墨分五色”也说“墨有六彩”之说。指的就是墨的丰富变化。“墨分五色”即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控制,“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驾驭,“黑”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留白。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说“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分,是无凹凸近远也。”只有“六彩”具备才能发挥水墨的特殊效果。

中国山水画中的“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对于山水画中“水”的表现起着学理性的指导作用。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想对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水”的审美趣味、“水”的表现风格与种类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水”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水”的多样表达展现出来。

四、水对水墨山水画的意义

水是表现水墨语言的關键所在,它是表现笔墨情趣的媒介与载体。水的流动性赋予笔墨自然而然的韵味和灵动性,水的柔和刚好调和笔墨的刚硬。水在水墨山水画中有其独立的存在意义。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山水画并非是对自然山水的真实描摹,它更多强调的是将主管人格精神与自然山水的山林相结合,然后还要加上一些画家自己的理想化的想象,往往画出来的画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与现实存在的风景有很大的区别性,这是中国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内涵。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画的强烈的“写意性”,而水的特性最有利于“写意性”的发挥。

由于“水”的使用,中国山水画所具有“抽象美”和“具象美”相结合的特殊美学性质,是一种历史的结晶,换句话说,从绘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们看到这“抽象美”的因素,大致是从唐宋开始的,因为唐代出现水墨山水画。“水”在水墨画中被广泛应用,历经宋、元时期逐渐用线勾描和色彩渲染都是一种较原始“摹拟”物象的手段,它本身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可能是因为唐人书法已经相当成熟,从而人们驾驭毛笔的能力随之增强,对“水”份的控制及灵活的运用,宋元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士大夫一般不是很乐意去描摹奉迎皇帝的题材。而乐于描绘一些幽雅淡泊的云烟山景、梅兰竹菊,又喜欢用淡淡的水墨,以书法的潇洒,奔放的笔墨来抒写,这样一来水墨画中的抽象性才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文人画中的“意笔”就是通用“水”的多少来挖掘用笔的干枯、老辣和用墨的枯湿浓淡,根据作画者本身性格及其特点而完成了中国水墨写意画的“抽象性转变。

五、水的使用在水墨山水画的作用

从山水画的萌芽到盛唐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并且到接下来的泼墨,这都能证明,“水”的使用在山水画的发展中逐步被画家们所用,并呈现出不同的画法,从王维的破墨已经意识到用“水”调和墨来表达画家清逸疏远的人品性格,然后到王墨“泼墨”的出现又能看出用“水”的高贵价值——用“水”在画面上来恣情纵意。

山水画是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用笔来勾画出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以水、墨渲染丰姿得其阴柔之美。这一点可以看出“水”是至柔弱的,它可以使山水画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荆浩的“六要”中完全不提“赋彩”而以“水墨”代之。中国水墨山水画从开始发展到元代的高峰可以看得见其中“水”对其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墨得“水”而活,笔得“水”而变化,领导中国画的数千年的笔墨因为有了“水”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水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画重要的审美观确立——朴素为美,水墨本身是简单的,因为“水”赋予了墨、笔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来的不是其本身简单,这是由于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影响了画家们思想,这就是“水”在水墨山水画发展起的重大作用的思想依据。

在对水的使用上,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确实有很好的例子,例如何家林用水法来表现江南山水的清淡和湿润的气候。他的很多写生作品就是用干枯的线条画出山石及房屋再加之湿墨渲染,画面中有枯有湿,湿而不烂。很好的表现了江南一带的山水特色。再例如冯今松也是借助“水”的流动性,水与墨的相互冲撞,水与色的相互冲撞,使得画面灵动。表现出半抽象的中国画的流动美,赋予变化,也不缺大气。他们对“水”的使用使画面中透显出其清秀、秀逸的气质,在现代中国水墨画中是难能可贵的。

猜你喜欢
水墨画水墨笔墨
水墨
水墨人物
神奇的水墨画
笔墨厨神
当古人穿越到现代水墨画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当代水墨邀请展
吴绪经水墨画
水墨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