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继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发展拓宽道路。本文通过对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方略进行分析,以期为营建良好的优秀文化习承氛围和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现代技术;非遗文化;继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81-01
一、前言
非遗文化(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遗文化主要是指被团体、群体、个人视为表演、实践、表现形式、技能、知识体系、实物、文化场所及工艺品等一切具有文化属性的非物质形式。群体、团体、个人依据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保护、继承、传播非遗文化,确保非遗文化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得以创新发展,赋予非物质文化时代感、生命力、创造力。“公约”认为非遗文化囊括社会实践、表演艺术、媒介语言、节庆活动、仪式、传统手工艺及有关宇宙、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遗文化较多,为确保其与时俱进,可以提高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质量,探析现代技术发展新常态下,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要点
(一)统一
我国非遗文化诞生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条件下,具有不同文化内涵与特色,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与传播过程中不会丧失自身华彩,人们需在应用现代技术传承非遗文化时维持其原汁原味,确保非遗文化思维形式、审美观念、民俗特色、艺术形态均与历史空前统一,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加以调整、完善、优化,使其更具时代属性,赋予其创新发展旺盛生命力,可以在现代技术加持下继承与传播。
(二)融合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继承与传播价值,但新时代人们需从辩证角度审视非遗文化,汲取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运用现代技术予以创新,推动非遗文化发展,同时保留非遗文化风格,其中非遗文化内无法与新时代共存的部分,则真正成为非遗文化演变历史中的一笔,凸显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价值。
(三)合理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能力得以提高,并成为习承非遗文化重要现代技术手段之一,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数字化非遗文化习承能力相对有限,一味强调运用现代技术继承与传播非遗文化,将容易丧失非遗文化内涵陈述特征,颠覆以往非遗文化表现形式,影响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成效,为此在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保护、发展、创新、习承非遗文化时,需人们紧抓“合理”要点,科学应用现代技术,在保护非遗文化同时,避免非遗文化受网络安全风险影响,出现流失、损毁等消极现象,确保现代技术可以成为习承、发展、保护、传播非遗文化重要手段之一。
三、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模式
(一)理念注入
非遗文化在继承与传播过程中需率先接受现代技术理念,确保非遗文化继承、传播目标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应用目标保持一致,使非遗文化可以汲取具有价值的现代技术,在新时代得以创新、发展,保障现代技术与非遗文化可以融合在一起,推动非遗文化稳健发展。例如,在保护满族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人们可以将刺绣过程、刺绣方法、刺绣作品,制作成相册、视频,同时上传到互联网平台上,引导更多人关注满族刺绣,并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传播、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再如满族刺绣可以将刺绣方法编辑成册并印刷出版,借助现代出版技术,丰富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模式,使非遗文化可以与现代技术发展理念相融合,在创新发展中拓宽非遗文化习承途径。
(二)技术引进
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底蕴、传统艺术形态的作品,如皮影、风筝、金华剪纸、民族传统布鞋等,基于工艺师对作品要求较高,在作品设计、制造、生产过程中浪费极大精力,这虽能提高非遗作品质量,但却无法达到量产目的,无法迅速在市场上流行与传播开来,很大程度上限制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此人们需细化传统手工艺制造流程,在适当环节引进现代技术,例如在制作民族传统布鞋时,可以将设计与制造分离,在设计过程中仍沿用传统工艺,保障设计质量,在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非遗作品产量,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保留手工制作非遗作品良习,适当提高相关产品价值,形成良好的非遗作品价格体系,吸引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关注并接受非遗作品,应用现代技术可以将手工艺者从繁复的制造工艺中解脱出来,用现代技术代替一般工艺,非遗文化习承者则需始终掌握运用传统手工艺中特殊工艺的方法,缩减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制造时间,让工艺师傅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钻研高端手工艺技术,持续钻研特殊工艺,设计符合新时代审美潮流的手工艺作品,继而实现非遗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目标。
(三)技术创新
现代技术需意识到自身对于继承、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立足非遗文化发展需求,做好技术创新工作,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3D成像技术、3D打印等技术,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传还原其历史风貌,突出其时代特征,完善非物质文化继承与传播体系,让更多人明晰非遗文化诞生背景,并在新时期有所启发,凸显现代技术在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四、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发展
(一)建立标准
当前现代技术与非遗文化传播、继承的有机融合仍处于发展阶段,怎样应用现代技术在保持非遗文化特色基础上予以创新优化,是新时代现代技术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非遗文化需逐步建立现代技术应用标准,规范现代技术应用流程,保障现代技术得以发挥积极效用,在保留非遗文化历史属性、个性特征基础上,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推动其良性发展,为人们合理应用现代技术保护、习承非遗文化奠定基础。
(二)培养优质现代技术人才
人们在应用现代技术传播、继承非遗文化时,总是有所顾虑,生怕现代技术冲淡非遗文化历史韵味,削减其文化特性,无法保障其价值,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缺乏先进的非遗文化继承与传播技术,相关技术人员核心素养有待提高,无法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完成非遗文化继承、传播使命,为此需大力培养优质现代技术人才,细致划分现代技术体系,在专业技术类院校开设“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课程,使人们明晰现代技术与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意识革新现代技术,满足非遗文化继承、发展需求,确保现代技术可以作为保护、传播、继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并在专业技术人才加持下,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与优化,为继承、传播非遗文化夯实现代技术基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非遗文化可以有效应用现代技术实现继承、传播目标,二者需紧抓统一、融合、合理要点,确保在非遗文化习承过程中有效发挥现代技术应用价值,通过理念注入、技术引进及创新,建立现代技术发展下的非遗文化继承、传播模式,在总结现代技术应用经验基础上,制定相关技术应用标准,同时培养优质现代技術人才,为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发展、创新、保护、继承、传播非遗文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