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欣
摘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其诗歌的翻译研究对其跨文化传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入手,对其诗歌《行路难·其—》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为李白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点新思路。
关键词:《行路难·其—》;及物性;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10-02
一、研究背景
李白是唐代重要的诗人,被尊称为“诗仙”,备受海内外学者景仰。郭沫若将其与杜甫并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的诗歌成就也享誉海外,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Martin)在他的《中国诗歌》中,称李白为“东方的阿那克里翁”(Martin,1901年)。由于李白詩歌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有必要对其诗歌翻译进行研究。
在国外,研究李白诗歌的主要学者有Arthur Cooper、Flo-rence Ayscough、Amy Lowell等。在国内,李白诗歌英译的知名学者包括杨宪益、许渊冲和徐忠杰等(刘萍、包通法,2015)。但是从翻译研究领域对李诗进行分析的却不多,廖志勤、文军(2013)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12年国内发表的有关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进行剖析考察,结果显示李白诗英译研究论文共计14篇,存在译文篇目研究不多、研究角度缺乏创新等问题。
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歌《行路难·其一》(以下简称《行路难》)表达了作者在身处坎坷和磨难的环境中怀才不遇的心情,尽管前路漫漫,但依然不能阻止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豁达。除了积极向上的寓意外,此诗也在翻译研究领域也较少涉及。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目前主要从情感角度对该诗进行分析,而从翻译角度分析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
其中,刘萍、包通法(2015)从翻译美学视角评析该诗英译的美学特征;马越涧和廖志勤(2002)则以其英译为例对诗歌翻译中的前景化成分进行了分析。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专业研究,其复杂性就是来自于意义上的不断挑战(Manfredi,2000),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诗歌译本对语言学和诗歌的翻译研究都起着一定的推进作用。本文从语言学全新的及物性系统角度对《行路难》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希望对李白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借鉴。
二、及物性系统简介
众所周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语言功能解释语言结构,提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及物性(transitivity)是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Halliday(1985)为识解人类经验的及物性系统设立了以过程为中心的框架,包括三部分: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与过程相关的环境。
就过程而言,及物性系统可将人的经验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种过程都有其对应的参与者。物质过程是做某事的过程,参与者主要是动作者,即动作的发出者和目标(承受者),如He found a book:心理过程强调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是一种感知过程,参与者是感知者和现象,常用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如I think you are right:关系过程反映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参与者是载体和属性,如She is a teacher;行为过程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如做梦、咳嗽等生理行为,主要参与者是行为者,如The boy coughs all night long;言语过程是说话的过程,主要参与者有说话人、说话内容和昕话者,如He askedme to help him:存在过程指某人或者某物存在或发生的过程,参与者是存在物,如There is a shop the gate。
及物性具有语言普遍性,几乎所有的语言都体现出及物(LaPolla等,2011)。下文从及物性视角对比分析《行路难》原文及两个英译本。
三、《行路难》原文及物性分析
行路难》整首诗只有十四句,在七言诗中属于短篇,但其短小精悍的诗句却表达出了长篇的宏伟,这跟诗人深厚的遣词造句、引经据典和善用韵律的能力分不开。短短八十二字将诗人的怀才不遇和雄心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达的乐观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读者在感慨诗歌精湛之时,对其译本的要求就会很高。下文主要依据及物性的六个过程,对原诗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结合及物性系统理论,表1分析了原诗的及物性特征。表2为《行路难》原文的及物性过程统计。
由表2得知,全诗共有14个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占大多数(8个),像“停、投、拔、渡、登”等词都是典型的物质性过程动词,这些词给人带来一种豪迈、不拘的感觉,这样的搭配正好体现了诗人的愤懑不平和雄心壮志。其次是关系过程:“行路难”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苦闷与悲愤。唯一的行为过程也是做梦,梦里的美好与现实的悲哀形成落差,反应了诗人的悲伤。心理过程是“四顾”,四处观望期望有好音讯的到来,结果却越来越迷茫。“今安在”体现的存在过程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前路漫漫,机会与困难并存,后面的道路充满机遇和艰难险阻一一这些矛盾都在在诗人脑海中徘徊。所以,诗歌中体现过程的动词和各个过程是诗歌和诗人思想的重要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着重考虑过程的体现,尽量与原文相符合。
四、《行路难》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每四句为一小节,于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以每四句一小节为单位划分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两个英译本和原文的异同之处。
从译本整体风格看,许译本使用了长短句并且句尾押韵,朗朗上口;欧文(Owen)译本多用短句,干练有力,两者不相上下。从及物性角度看,许译本对应源语分别使用了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和物质过程。欧文译本使用了关系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这里,许译本省略了原文中四“顾”的心理过程,而“stamp my feet”一般是“跺脚”的意思,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茫然”的感受,诗人迷茫惆怅的心情无法得到很好体现。从这一点看,欧文译本“mind in a daze”相对比较好地体现了诗人的心情,更加忠于原文,贴近源语的思想感情。
从及物性分析第二小节,许译本采用了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这里和原文的区别在于原文中“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雪满山”是一种物质过程,这里的“满”做填满、覆盖满的意思,是动词,属于物质过程;而许译成了“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是漫天大雪的意思,此时不一定正在下雪,这与原文有所出入,属于意译。而欧文译本基本上还是忠于原文,译本跟原文的五个物质过程和一个心理过程是一致的,原文中的渡、登、垂钓、乘分别对应ford,climb,drop和ride。这里两个英译本除了过程上面的一个不同外,“垂钓”这一动词的翻译也很不同,许翻译成“poise afishing pole”,很直接地就是钓鱼,是简单的“钓”,而没有一种“垂钓”的意味;欧文翻译成“drop my line into emeraldrivers”,就出来了一种“垂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