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晨,申为晶 ,丁召伦
(1.日照市岚山区虎山卫生院,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岚山区高兴卫生院,山东日照 276800)
ICU重症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提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该文主要研究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策略,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该院收治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后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现报道如下。
该文选取于该院收治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系统组与普通组。所有患者在进入ICU接受治疗前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系统组54例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比例为24∶30,患者年龄为 28~59 岁,平均年龄为(42.7±5.3)岁;普通组54例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比例为29∶25,患者年龄为 29~56岁,平均年龄为(42.3±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组成与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可以进行同期研究比较。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护理流程享有全部知情权,且全部自愿签署知情书。该次研究项目已取得上级领导的审核意见,所有研究流程均符合科室规定。
普通组患者护理策略不变,系统组患者接受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服务。系统组护理人员需要制订详尽的健康宣教计划,展开线下与线上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患者和家属系统化地了解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知识,增加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了解度,促使患者家属从旁协助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1]。护理人员需要使用风险评估量表(Auter)对患者进行动态健康评估,按照风险程度不同展开防护等级不同的基础护理活动,当患者风险评分发生下降或上升时,需及时调整患者的预防性护理策略。患者日常饮食需注意多使用清淡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障患者排便顺畅,避免因腹部压力增大对静脉血液回流产生阻滞作用。
使用下肢深静脉血栓评分量表(Wells)结合超声检测结果诊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邀请患者和家属填写匿名形式的护理工作评分量表,分别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综合素质和病房环境共四个模块评价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分值与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运行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研究数据,进行 χ2检验与t检验,分别用[n(%)]、(±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系统组患者中有7例下肢浮肿,有2例患者经超声检测后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成功率为96.30%(52/54);普通组患者中有32例下肢浮肿,有11例患者经超声检测后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成功率为79.63%(43/54)。系统组患者在ICU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成功率显著高于普通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n(%)]
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策略的系统组患者对为其护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普通组患者,组间各个模块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综合素质 病房环境系统组(n=5 4)普通组(n=5 4)t值P值8 9.7±3.2 8 0.1±5.7 7.0 3 1 6<0.0 5 9 0.2±3.1 8 2.5±4.3 6.5 8 1 4<0.0 5 9 0.5±3.5 8 2.1±5.3 6.9 6 2 8<0.0 5 9 1.5±2.8 8 4.2±3.7 5.8 1 9 3<0.0 5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实施静脉留置术次数较多和保护性约束带也较多造成行动能力受限,使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系数远高于普通病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监护室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非正常凝结形成血栓后,将会影响静脉血液循环,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伴有疼痛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延误治疗后致残率较高,若血栓突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后引发栓塞将会危机患者生命安全,不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文研究中,对患者采取早期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策略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的成效显著,能够大幅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其结果与现有的国内研究数据结果一致[3]。在系统组患者入组之前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可为后续进行具体的预防性护理工作提供有效评价参数。当患者风险等级较高时,可对其加以预警护理标识,使其得到高效的护理服务,实现有效风险管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和健康知识方面的宣教之后,家属和患者都能够强化负面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依从性。
综上所述,自ICU重症患者中实施早期系统化预防性护理策略后,患者在ICU接受治疗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显著降低,值得对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