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林志颖带儿子去法国游玩,正好赶上当地图书馆的儿童读书活动,第一名可以得到一份大礼。跟所有的家长一样,林志颖也希望儿子多读书,这次有机会跟法国孩子比一下,多有意思。儿子很争气,放下了所有的游玩,去图书馆里看书。一个星期过去了,其他小朋友一本书都没读完,儿子已经读完了三本,第一名稳了,林志颖很开心。
就在这个时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出来说:我可以把礼物给你,但你的孩子要放弃这次活动。林志颖很生气,中国小朋友把你们法国小朋友比下去了,你就可以这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不是的,你的儿子是为了比赛而读书,并不是爱读书而读书,这样的行为我们不鼓励。
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不比法国孩子、美国孩子少,你看林志颖的儿子就知道了。可是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人均年阅读量,中国那么低呢?据2016年的统计,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70本,相当于一个星期读了1.35本。芬兰人均每年读书60本,相当于一个星期读了1.2本。美国从克林顿总统时期开始实施每人每年读50本书的阅读计划,相当于一个星期读一本书。2016年中国人均读书约4.8本,相当于一个星期读0.01本。
我从法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话里找到了答案:我们的孩子不是因热爱而读书,而是为功利而读书。大多数小学都很重视孩子的阅读。班级有班级读书活动,年级有年级读书活动,学校有校级读书活动,所有的活动都会进行评比。不少地区还有“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个人”“书香家庭”等活动的评比,学校也会规定学生每个学期必须借阅几本以上的课外书。中国孩子的阅读不是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慢慢展开的,而是在各种评比和比赛的刺激下速成的。中国孩子的阅读目的不是培养“热爱”,而是获得“胜利”。一场以“胜利”为目的的战役,“胜利”之后就万事大吉了。
法国人读书的目的是喜欢,是阅读时的轻盈和惬意,于是读书成了最好的休息方式。而在中国,“我工作那么累,你还要我看书?”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反问。从小,阅读带来的不是轻盈和惬意,而是比赛的忙碌和紧张。学校是个充满了竞争的地方,考试要比赛,吃饭要比赛,走路要比赛,出操要比赛,看书要比赛……在比赛中做事,做事本身的乐趣就会降低,“比赛”这个手段会演变为“目的”。长大了,走上社会了,没人用“比赛”这个手段来要求读书了,大家就不读了。
中国人的阅读问题,是长大后的儿童不肯阅读;中国人的阅读问题,其实是从小种的苗出了问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说,如果绝对把获奖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目的,那么难免将面对失望。这话用到读书上 ,大可以说,如果绝对把获奖、提分作为学生读书的目的,那么我们难免将面对失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江蘇省苏州市吴江区管建刚作文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