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贞
摘 要: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桥梁,对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行、健全学生的价值观念均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的班级文化的实际状况着手,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文化构建的立足点,从而拓宽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渠道,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现状;新课改;立足点;德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课程改革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家魏书生也说:“班主任……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这就需要班主任构建班级文化,以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来影响学生。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班主任每天都忙于处理班级事务,为了成绩,只注重学风、学习氛围,忽视班级文化建设。加上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许多班主任都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满足学校的要求而被迫实施标准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班级文化没有班级的文化特色和个性特点,这种班级文化建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绊脚石。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班级的外在精神面貌与内部核心价值走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特别是现代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自律能力差,惩戒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而陈旧的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经失效,唯有营造优良的班级文化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其熏陶下养成优良品行,发展个性,成长成才。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立足点
(一)立足教师引领
1.班级精神文化的引领。班级精神乃班级文化的主体,是一个班级目标导向,可以全面表现出班集体的特征,班级名称、口号、公约等都是其符号。
2.班级发展目标的引领。班级发展目标是班级有序建设的成长计划,能够划分成长远目标、中期与短期的目标。班级发展目标是班级精神的具象化,老师与学生一同努力,以完成一个个目标来实现班级精神的追求。
3.班级特色活动的引领。活动是班集体文化构建的载体,根据学校的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引领学生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如在中秋节举行手工制作灯笼大赛,在六一儿童节举办“我的节日 我做主”的联欢会。
(二)立足班级制度建设
1.班级制度的制定。班集体各项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保障班集体文化的建设。制度都是由学生共同探讨制定,具有民主性。这样,集体的观念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信心也被激发。
2.自主管理的实施。自主管理就是学生不再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待班级事务,而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具体表现为:岗位设置和岗位轮换。《班级岗位轮值表》从岗位设置到职位职责再到竞岗上岗,都是由学生自主讨论、制定和实施的。
3.监督小组的设置。监督小组通过制定岗位任免制度与奖励方法监管与评价每个职位的学生。
(三)立足学生心理辅导
1.开设心理辅导专线。随年纪的增长,学生都会有心事,不想别人知道,又想得到帮助。班内可开设心理辅导专线(微信、QQ等),老师对学生内心的困惑进行答疑。
2.增设心理主题班会。心理主题班会是对班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班会课上,以活动的形式,选取班级同学出现的有共通性的心理问题开展探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关心表现反常的学生。老师需要细心观察发现表现反常的学生,如特立独行的、肆意扰乱集体秩序的、情绪波动大的……及时对他们做心理辅导,转化他们。
(四)立足校内外资源规整
1.规整家庭资源。挖掘家长资源,为构建班级文化拓宽空间。①家长自身资源。家长从事不同的行业,让他们走入校园,用他们自身的知识与班级文化建设相互配合、补充。比如邀请医生家长来进行卫生知识讲解;邀请当过兵的家长来讲解军事方面的知识;邀请当警察的家长进行法治教育等。②家长身边资源。通过家长联系,让学生走出去,如到敬老院、福利院和庇护站等场所参观,感受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2.规整社区资源。社區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影响学生优良品行和正确三观的形成。把社区资源纳入班级文化构建,可做如下的努力:①开放公共资源。如开放社区展览馆,既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场地,又开阔了学生学习的视野。②组织课外实践。如宣传活动和公益活动。这些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心智更成熟,更具备服务社会意识。
四、结语
良好的班集体文化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推动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用。然而班级文化构建并非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师生共同践行。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在班级文化构建中努力探索、敢于创新,让班级变成学生发展个性与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提升品行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杜兆义.班级文化建设的“五个一”[J].教书育人,2015(26).
[2]余清臣.当代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J].班主任,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