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蒙 成琳娜 程碧荣 成利刚 吕秋霞
[摘 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专业主动适应行业需求的有效途径。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和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项目组提出了综合实训教学环节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间的衔接设计措施,对分层次系统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所构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面向岗位的技能综合训练和面向专业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可提高学生的从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实训;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069-03
我国高速铁路、城际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及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引入,对轨道交通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运营管理专业)与运输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具有行业特色鲜明、从业岗位明确的工程应用性特征。毕业生只有掌握运输组织基础理论与技术、熟悉岗位技能,并具有对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1],才能成为适应行业需要的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2]。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而实践教学承担着将知识转为能力、能力融成素质的重要作用。由于现行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实践环节之间缺乏衔接、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未统筹安排、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削弱了实践教学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本文围绕运营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增加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并注重实践环节之间的衔接,构建了分层次系统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面向从业岗位与专业问题的技能技术综合训练。
一、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运营管理专业直接面向轨道交通运输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和应用性特征[3],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更加强调面向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4]。面对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运营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教学效果上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中缺少集中性、综合性的技能实训环节
由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主要为具体理论课程服务,课时少、内容单一、相对独立,难以在工程实际背景下实施对岗位群的综合技能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注重单项理论课程的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与面向工程系统和问题解决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践环节之间跨度较大,缺少渐进的衔接环节。生产实习对于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现场调查的先导作用不明显。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内实践环节尚未在教学内容和组织上形成关联。
(三)综合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好
受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自身生产安全与效益的限制,生产实习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加上学生在实习中的任务不明确,较难达到岗位技能训练目标[5]。毕业设计面向工程实际不够。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设计过程未能与工程现场结合,还存在工程设计少、理论研究多,文献调研多、现场调查少的情况。
(四)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足
由于经费投入、建设理念等原因,学校还未立足校内建立贴近工程实际场景并满足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平台[6]。而在企业内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受到企业生产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难以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培养作用。这也常表现为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好于校外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有必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加大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增设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加强面向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从业适应能力。同时,该综合实训环节能实施对多项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运用能力培养,为后续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内外科技活动等综合实践环节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职责分析,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运营管理专业明确了“立足珠三角地区、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对接企业一线岗位、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建设方向。专业人才培养面向以地铁为主,适当考虑高速和城际铁路方向;以运营管理一线岗位为就业起点,以调度指挥、技术管理为职业定位,培养基础扎实(交通运输学科基础理论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扎实),学有专长(线网调度能力、车站运营管理能力突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需遵循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规律[7],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关联,通过系统化的渐进式培养,实现对岗位技能和专业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训练。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运营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培养特色,围绕车站运营管理能力、线网调度指挥能力培养,按照“实践(整体认识)—认知(专业理论技术掌握)—再实践(综合运用与创新)”的过程,以增设的综合实训环节为中间环节,构建了包括整体认识、单项实践、综合实训、综合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渐进地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整体认识层次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相关的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轨道交通系统和运营管理专业技术脉络的感性认识与整体观念,激发对行业背景及专业学习的兴趣。单项实践层次包括工程技术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程相关的课内实验、单设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各项专业基础知识、技术与实验技能。综合实训和综合实践两个层次对应于再实践的综合运用与创新阶段,包括增设的综合实训环节、技能竞赛和原有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环节,主要加强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實践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实训、综合实践两个层次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进行衔接,以体现技术问题解决的逐渐深入和非技术因素考虑的逐步综合。在教学实施中,整体认识、生产实习和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单项实践、综合实训、技能与学科竞赛在校内基础课程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平台完成。
(二)综合实训环节建设
综合实训环节在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主要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通过不同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融合与技能技术综合运用,实现由学习者向完成岗位职责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者的转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车站运营管理能力、线网调度指挥能力培养要求,综合实训环节包括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综合实训、车站机电设备综合实训、运输组织综合设计、调度指挥综合实验等四门集中性实训课程,并分散在各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每门实训课程以项目教学方式,按照“运用—设计—创新”分阶段递进、“基本要求与自主提高相结合”分级教学的设计思路,建立了由“面向岗位的综合运用(必修)、面向系统的选题设计(选修)、体现拓展的开放创新实验(鼓励)”三种类型的实训模块,并相应设计了各模块的实训项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组织形式。
1.综合运用项目模块,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按就业岗位设置实训项目,以对岗位技能、技术装备运用的熟练程度为考核要点。学生在熟悉各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团队形式进行线路或线网的调度指挥协同演练。
2.选题设计项目模块,以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按专业能力方向设置系列综合性、设计性项目。项目只给出设计要求及典型案例,学生要选题并根据题目要求自主设计实验或解决方案。设计结果需在实验室内验证,并以设计内容和结果展示作为考核要点。
3.开放创新项目模块,以专业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为主。学生以团队形式,可在选题设计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也可结合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指南,自拟设计性、创新性题目进行自主训练。可采用项目立项评议与结题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通过多类型模块中实训项目的组合学习,既能体现课程教学对全部学生的共性要求,也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团队协作的锻炼平台。通过综合实训环节的两届学生考核结果和课后学生问卷反馈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三)综合实训与综合实践环节的衔接
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实践创新能力需经过多个环节,从不同角度进行培养。这些环节应各有侧重,并通过课内、课外和企业实践的联动形成渐进的系统化训练过程。综合实训环节的三个项目模块与综合实践环节中的企业实践、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的衔接关系如图1所示。
课外科技活动包括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分别在综合运用项目模块和选题设计与开放创新项目模块学习之后举行。通过竞赛形式,鼓励学生以综合实训环节的学习成果为基础,进行自主提高和强化训练。对于学科竞赛成绩优良者,推荐其参加省级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交通科技大赛、科技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类创新活动。通过将综合实训环节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向课外科技活动延伸,使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中的主观能动性[8]。同时,学生还可以学科竞赛成果和研究方向为题进行毕业设计,通过综合运输生产实际中涉及的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非技术因素,继续开展深化和系统化研究。
为实现综合实训环节对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前导性作用,可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提前到校内综合实训环节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提前公布毕业设计选题指南,组织学生在综合实训环节的选题设计和开放实验中初步选定毕业设计方向。进入生产实习后,学生在完成实习计划内容的同时,还可针对综合实训环节学习的不足和毕业设计选题开展现场调查。通过在综合实训环节中选题、生产实习中的针对性调查,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开题质量。同时,基于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完成的岗位技能实操和协同训练,能弥补企业生产实习中难以顶岗锻炼和因设备分散难以形成系统整体认知的不足。综合实训环节既是对之前单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也是之后生产实习、技能与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的前期基础,起到了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承前启后作用。
三、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强校、省级财政等专项经费的支持下,通过先后三期建设,建成了满足运营管理专业综合实训环节教学要求的校内综合实践平台。
校内综合实践平台按照“面向行业、校企协同、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规划与建设理念,以行车控制、车辆结构、牵引供电、运输组织技术为主体,按照广州地铁、广珠城际铁路运营实际,搭建了实虚结合、动静结合的三个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该校内实践平台包括完全模拟真实线路运营的调度指挥仿真实训系统;反映高铁、地铁、城际铁路线路的沙盘模拟系统和列车运行控制与指挥实训系统;具备120米真实线路的可移动车辆实训基地,基地线路上配有牵引及制动功能完备的车辆,基地车站中安装有全套牵引变电与接触网系统、车站联锁系统、车站检票与环控系统的实物。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对综合实训环节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校内综合实践平台能够全过程和贴近工程实际场景,为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其建设水平和教学效果在国内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该综合实践平台于被评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校企协作的培养机制
特色专业办学必须联合企业办学、依托行业发展。近年来,运营管理专业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综合实践平台的同时,积极拓展了校外办学空间。其先后与广铁集团、深圳地铁、北京铁道所公司等业内骨干企业,通过轨道交通综合实验班、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行业专家讲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联合课程、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积极将企业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在综合实训环节的实施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讲授岗位职责、技能规范、实际案例。在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中,以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为设计选题、在企业现场实施课题研究,并聘任企业导师联合实施指导。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两类资源的结合互补和协同培养,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包括运营管理专业在内的轨道交通类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专业技能技术的综合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本科的主要特征。运营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和增设综合实训环节,构建了由整体认识、单项实践、综合实训、综合实践四个层次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综合实训环节所含系列实训课程的项目与模块化教学建设,并与综合实践环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进行衔接,形成了分层次系统化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提高了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孟俊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3):102-105.
[2] 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106-107.
[3] 彭其渊,马驷,文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10.
[4] 陈利华,赵津婷,刘向东.从工程教育认证视角重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60-67.
[5] 叶玉玲.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7(4):56-58.
[6] 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7] 王瑞錦,文淑华,周世杰,朱国斌,张翔,蔡竞业.螺旋递进式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2):174-178.
[8] 王蕾,邱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9):191-19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