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旭辉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当下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融入更加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废旧材料,以这样一种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让学生对美术教學更加自主性,同时教师要善于把他们这种兴趣点引导到课堂里,积极开展有趣、有效、有料的“三有”美术课。
【关键词】美术教育;自主;废旧材料;三有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72-01
当今,“智能+”思维已不分年龄走进生活,小学生会淘宝早已不是新鲜新闻,但在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我发觉孩子们不善于去淘美术材料的宝,他们对美术材料的认知范围很狭小。教材中所涉及的美术材料有部分可以直接在文具店买到,有些则需要自己动手去收集,因此课堂上就常常出现有些孩子两手空空,呆坐在那无所事事,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源于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生对材料视而不见,缺少发现的眼光。当然这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的使用身边的材料,特别是废旧的材料。当前,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引起了美术教育界的关注,那怎样将废旧材料作为美术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呢?这需要教师“从我做起”,在教学中去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
一、引领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美
事物的美有的显而易见,比如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云、样式繁多的纹样等等,但有些并不是一眼就看到的,需要用心去发现。特别是一些废旧物品,本身就没有光鲜的外表,美丽的图纹,鲜艳的色彩,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这需要教师去加强引导,让学生去理解美,让他们知道美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用心观察,会发现它们无论在材质、色彩还是造型上都有其独特的美。首先说,材质美,各种材质都是艺术加工的原材料,如贝壳、羽毛的肌理感,玻璃易拉罐的光泽感,蛋壳、卵石的圆润感等;再说色彩美,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色彩,如各个季节的树叶和花朵的颜色、贝壳和石头上的色彩等;还有造型美,从中不难看出这完全是大自然的选择和造化。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们了解到不仅鲜艳是一种美,灰暗其实也是一种美;细腻是一种美,粗糙也是一种美;完整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具象是一种美,抽象也是一种美。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去注意那些废旧物品,去重新审视废旧材料,从而感受它们身上蕴含的那不明显的,特别的美。
二、培养学生搜集废旧材料的习惯
在许多赛课中,为了教学效果突出显著,基本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好材料,免去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环节。然而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材料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准备,老师在过程中起到的是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美术课开始之前,提倡学生先翻阅美术课本,大致了解本学期美术课所需要的材料,需购买的可提前购买,需要搜集的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前留意。比如人美版美术课本中《衣架的联想》这一课,需要学生提前搜集废弃的衣架,人教版《五谷作画》需要学生搜集五谷果实等。
另外,鼓励学生制作美术材料袋,将日常搜集到的可用的废旧材料放入材料袋中,还可以在校园班级里放置一些收纳箱,提醒学生记得把有用的材料放入箱子内,比如瓶盖子,糖纸,小铅笔等。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收集废旧材料的习惯。
三、启发学生对废旧材料进行联想
大艺术家毕加索就是非常善于把无用的东西变成一件件活力沛然的艺术品。比如:弯曲的金属线、香烟盒子、酒瓶盖子都能在他的手中变为生机物物的形象。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有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如《核舟记》讲的就是民间艺人对吃剩下的核桃进行联想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还有根雕艺术,也是利用腐朽枯败的树根进行创作,在树根本身的形状基础上进行联想,然后雕刻处理,使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精美的艺术摆件。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课《变废为宝》,就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废旧物,教师通过启迪发散学生的思维,对搜集来的废旧材料进行联想,将垃圾变为宝贝。
四、带领学生对废旧材料进行创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儿童脑功能的锻炼,发展他们智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我认为,在废旧材料的创作的方法上,可以给学生简单概括为三大种,分别:“加法”、“减法”、“加减法”。所谓“加法”就是将你手头上的材料有目的的进行组合、拼接,从而创作出一件全新的艺术品,如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公牛头》就是把自行车破坐和车把相加创作出的。而“减法”就是从废旧材料中裁剪一部分从而变成的新造型,比如之前说到的根雕艺术就是这样的制作方法。
五、感受废旧材料在美术课堂运用的意义
第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美化校园和班级。通过在美术课堂启发学生“变废为宝”,培养了学生在“美”中确立了环保意识,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也可以变成美丽的摆件和可爱的玩具,感受“物尽其用”的道理。学校和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直按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把美术课中变废为宝的物品用来装饰校园和班级,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让环保和节约的精神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第二、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力。制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使动脑更加有效,动脑指导更好的动手,两者是同步发展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认识各种材质、熟悉材料的性能、发现材料的美,在动脑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第三、培养集体观念,形成合作意识。利用废旧材料创作是一项周期较长,工作量较大,操作较繁琐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制作中,往往需要几位同学组成一组合作完成。现代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使不少学生在美术课中存在依赖的心理,常常需要老师把材料分发到位,还要按量平均安排。小学生常常在在创作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而在“变废为宝”这样的实践课中就无形的养成的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好品质。
六、结语
废旧材料现身小学美术课堂,不仅是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召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有生命的教育体现。让我们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发现美、收集美、创造美、感受美,让废旧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龚绯霖.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J].才智,2015(35).
[2]熊雪青张建银美在课堂美术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成功(教育),2010(3):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