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中考试题的共同价值及教学启示

2019-04-22 01:22何合全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动点三角形考查

何合全

数学思维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培养数学思维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近年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考试题重要的考查目标之一,这类题目往往“给出图像,以数学概念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归纳、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再进行验算和推理”,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

一、试题呈现

例1(2016年广东省中考试题第10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P从点A出发,沿着正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周,则△APC的面积y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的图像大致是()

例2(2018年广东省中考试题第10题):如图2,点P是菱形ABCD边上的一动点,它从点A出发沿A→B→C→D路径匀速运动到点D,设△PAD的面积为y,P点的运动时间为x,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为()

二、试题分析

解析:这两道试题都涉及动点在特殊四边形的背景下,运动的路程和相关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在分析、解决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动点在运动过程中一些数量“变”与“不变”的关系。在例1中,点P沿着正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运动时,△APC的底边是变化的,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当点P在AB上时,△APC的底边长度为x;当点P在BC上(不包括点B)时,△APC的底边长度为2a-x;当点P在CD上(不包括点C和点D)时,△APC的底边长度为x-2a;当点P在DA上时,△APC的底边长度为4a-x。而它的高的值是不变的,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根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從而判断出它们的图像形状。在例2中,点P沿A→B→C→D路径匀速运动过程中,当点P在AB上移动时,△PAD的高不变,它的面积随着底边AP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在BC上移动时,△PAD的面积是不变的,它是一个定值;当点P在CD上移动时,△PAD的高不变,它的面积随着底边DP的减小而减小;当点P 在DA上移动时,P、A、D三点共线,它们无法组成三角形,△PAD的面积不存在。

例1的解答: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为动点的临界点分四种情况进行分段解答:

(1)当点P在AB上时,底边的长度不断增大,y=ax;

(2)当点P在BC上(不包括点B)时,y=a(2a-x)=-ax+a2;

(3)当点P在CD上(不包括点C和点D)时,y=a(x-2a)=ax-a2;

(4)当点P在DA上时,y=a(4a-x)=-ax+2a2。

由此得到四个一次函数,找出各个函数对应的k值:(1)k>0,(2)k<0,(3)k>0,(4)k<0。根据函数性质(增减性)可知: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答案是C。

例2的解答:因为点P在菱形ABCD上移动,所以可知由菱形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高为定值,可设高的长度为h,以菱形的四个顶点为动点的临界点分三种情况进行解答:

(1)当点P在AB上移动时,把AP作为△PAD的底边,则有S△PAD=AP·h,随着点P的移动,AP的值在增大,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在增大的,y与x满足正比例函数关系;

(2)当点P在BC上移动时,把AD作为△PAD的底边,则有S△ PAD=AD·h,点P的移动不会造成AD长度的变化,所以此时三角形面积为定值;

(3)当点P在CD上移动时,把DP作为△PAD的底边,则有S△PAD=DP·h,随着点P的移动,DP的长度在减小,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在减小的,y与x满足反比例函数关系。因为P点从点A出发沿在A→B→C→D路径匀速运动到点D,所以点P在三条线段上运动的时间相同,故答案是B。

三、试题价值

(一)考查基本的数学概念、性质,学生的识图、解题能力

两道试题都属于以四边相等的特殊四边形为运动载体单动点问题,需要学生掌握动点在运动过程中,与两个定点所形成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三角形高线的作法。考查了一次函数、三角形高线等概念与一次函数、正方形、菱形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分类讨论,重点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题时,学生需找到“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三角形高是定值,变化的是三角形的底边”这一突破口。而三角形的高实质是正方形(或菱形)的高,三角形的底边是四边形其中一边的一部分或全部。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的临界点是多边形的顶点,这形成了分段函数,需要借助几何直观,以“静”制“动”进行分类讨论。这两道选择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思维含量极高,是精心构思的题目,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试题。

从数学知识点来看,这两道试题都是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四边相等的四边形)的动点在运动过程中使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不断产生变化的题目,考查了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难度系数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动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等进行观察研究,化“动”为“静”,明确变化过程中三角形的高是定值,对学生的读题、解题、知识迁移能力、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教学启示

(一)概念教学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概念的核心,在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概念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体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语言理解、记忆和表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有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

1.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他们对同一知识的领悟层次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新概念,我们要组织以学生探讨为主、教师指引评价为辅的有效的课堂研讨活动,以及围绕关于概念的系列问题而展开的课堂讨论,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以“三角形高线”的概念教学为例,剖析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锐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高线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寻找高线与三角形顶点和边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将三角形中的一个内角变为90度,再让学生观察,得到概念的本质;将三角形的一个角变为钝角时,让学生继续观察。最后,分三类三角形进行画图讨论,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理解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现三角形高线的本质特性,而且能揭示其内在联系。

2. 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或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要抓住概念的核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题目,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时,可针对概念核心内容设计练习:下列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1)3x-=1;(2)3x(x-2y)=5;(3)3x-y=1;(4)3(x-2y)=5。教师在讲评练习时应说明“项”指的是单项式,将方程两边化为多项式或单项式的形式时才能较容易作出判断。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了:(1)每一项是单项式——整式方程;(2)每个单项式中最多含有一个次数为1的未知数——最高次数是1;(3)方程一共含有两个未知数——二元。这是关于二元一次方程最基本、最朴素的表述,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核心內容。

(二)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共性,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填空题或选择题,看似虽小,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也隐藏着普遍的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都是精心构思的题目。因此讲解“小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本题蕴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改编、演变和拓展延伸,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让学生在习题的探索中归纳其中的共性和规律。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掌握一般的数学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联想、比较、转化、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习题的典型导向作用,并进行扩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当把运动的载体改为矩形,把单点运动改为双点运动时,就可以得到如下题目:

例3:如图3,矩形ABCD的边AB=4,BC=8,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A→B→C→D运动,同时点Q也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沿A→D运动,△APQ的面积为y,运动的时间为x秒,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为

()

这道题虽然是双动点问题,但解法与例1和例2相类似,只要找到点P运动的临界点即分段函数的临界点,处理好点P运动过程中数量“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当0≤x≤2时,即点P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APQ的底AQ和高AP都是变化的,此时S?驻APQ=x·2x=x2;

当2

当6

所以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中考的要求, 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归类或改编,总结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三)注重在常规知识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也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日常教学中,应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使“方法”与“思想”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1. 整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设计和改编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变换思维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束缚,养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尽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揭示解题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的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 要善于从有共同特征的图形出发,重视对基本图形的归纳。因为基本图形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能化繁为简,缩短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复杂问题中容易找到思考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常用的基本模型,并通过典型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结论,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历年的中考题除了能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外,还能触动教师去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数学概念的核心,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在核心知识的交汇处强化综合应用,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动点三角形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三角形,不扭腰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三角形表演秀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