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2019-04-20 11:11王迎涛
对外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发展建议研究进展

王迎涛

[摘 要]通过文献梳理,将2003以来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划分为起步、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其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其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2-005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divides the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 China since 2003 into three stages: initial stag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steady development stage. I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Conten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產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人们普遍认为,产业集群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在非制造业领域是否存在集群现象有着很大的争议。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用集群理论去解释旅游经济现象也是争论颇大。本文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建议。

一、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集群”最早由迈克尔·波特(Porter M.E.)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2003年,我国产业集群专家王缉慈发起“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网”论坛,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是否存在?”“能否用产业集群理论来解释旅游现象”等相关问题在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以旅游产业集群为主题,在中国期刊网按年度进行精确查找,从2003—2018年共查到相关论文857篇,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见图1。

根据图1,可把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2003—2004年,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起步阶段。尽管2003年李峰就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1],与此同时,庄军、赖华东也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新型模式”[2],但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3]是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该阶段,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存在的价值,但还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二)快速发展阶段

2004—2008年,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旅游产业集群 实现区域竞争力提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自此,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图1可看出,2005—2008年三年间,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长,学者们从地理学[4]、生态学[5]、经济学[6]、管理学[7-9]等不同学科和不同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10-11]、影响因素[12]、发展模式、战略选择等内容进行探索,并且对中原城市群[13]、环渤海地区[14]、京津冀都市圈[15]、湘鄂渝黔边区[16-17]、大九寨旅游区[12]等区域开展了实证研究。但总的来看,该阶段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清,将产业集群等同于旅游业、旅游合作等,缺乏对集群内产业间联系、企业竞合关系、旅游创新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案例研究也较缺乏,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三)稳步发展阶段

2008年至今,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由图1可知,2008年以来,旅游产业集群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每年发表论文数量都在50篇以上。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实证研究涉及的区域也更加广泛。学者们逐步认识到,旅游产业集群是复杂的动态系统,应该对其形成原因、动态演化机制、空间结构和布局等进行分析。许登峰[18]、张玲,邬永强[19]、姚云浩,高启杰[20]、饶品样,李树民[21]、郭晓东,周江[22]、卞显红,闫雪[23] 、冯卫红,胡建玲[24]等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的区域在以上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阎友兵,王志凡[25]、杨强[26]也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创新模式进行了思考。总的来看,该阶段理论研究有所深化,但相对于国外研究方法并没有形成显著的学科特点,仍然缺乏定量研究和典型的案例研究。

二、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研究

李鹏飞[27](2009)从理论上证实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现实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大武陵源、九寨沟等区域的确存在着围绕核心吸引物大量旅游企业集聚的现象。那么,什么是旅游产业集群?其成因、内部运作机制及集群效应如何?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由于不同学者的学科背景不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因此就有了“旅游企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集群”等不同的称谓。尹贻梅认为,旅游企业集群是“旅游企业与相关企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和相互协作,其目的是提高竞争能力”[3]。该概念强调了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的经济联系。冯卫红、苗长虹从地理学的角度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的旅游产业集聚体,各产业间分工明确,既竞争又合作,并拥有较强创新能力”[4]。张建春指出,旅游集群是“由旅游吸引物、相关要素和市场通过网络、产品链或战略规划连接起来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28]。尽管以上学者的表述不同,但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产业关联、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创新性”四方面的特征已基本达成共识。

2.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对旅游产业集群类型的研究也有不少建树。庄军“依据国家、部门和产业、企业三个层次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类型”[29];张俐俐“根据酒店业的特点、关联程度、关联方向,将酒店业集群分为水平型、前联型和后联型”[30]等类型;刘敏,冯卫红“根据环境条件,将集群划分为城市型、景区型和社区型”[31];“依据推动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将其分为自我累积型、协会助推型、项目或战略推动型”[30];卞显红,闫雪则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23]。其余的还有借鉴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根据集群内企业联系和结构将其分为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意大利式”和以大企业为主导的“轮轴式”等等。总之,分类依据及研究目的不同,划分的类型有所差异。

3.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演化特征

对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其快速、持续的成长。旅游产业集群有些是在市场环境中自发产生,有些则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人为培育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着各种风险,其演化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学者们运用不同理论[19,21][32-34]从不同角度[35-36]对其形成原因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不管运用何种理论都可把促动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力分为集群内动力和集群外推力。内动力主要来自各旅游主體由于空间集聚而产生竞争优势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影响力、空间交易成本降低的吸引力、协同创新的需要力等等[37];外推力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和便利交通条件的吸引,客源市场和文化、政策等因素的推动等等[37]。至于集群的发展演化过程,学者们大多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将其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并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驱动力因素、存在的风险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但不同的学者对具体阶段的划分和阶段特征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4.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一般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交易成本降低、形成区域品牌和产业创新等多方面效应。目前学者们对其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找出集群的多种影响因素,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评价,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等。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定性的角度基于“钻石模型”对集群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一类是根据所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对“钻石模型”进行改造和量化,如GEM[38-39]和GEMS[40-41]模型等。另外,也有学者用到了OPSIS分析法[42],模糊评价法[43]等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是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而展开研究,因而,其研究结果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难免会有所偏差。

5.旅游产业集群创新

近年来,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从现有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途径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44]。一般认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科技进步是集群创新的主要驱动力[45];多数学者以旅游企业为载体,认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是集群的主要创新路径。但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关注创新的形式,而对集群持续创新问题缺乏深入探讨。总体来看,对集群创新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44]。

(二)实证研究

目前,对具体区域的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所涉及的区域有平遥古城[10]、大九寨旅游区[12]、中原城市群[13]、环渤海地区[14]、京津冀都市圈[15]、湘鄂渝黔边区[16-17]、敦煌市[22]、杭州国际综合体[34]以及河北、陕西、山西等省份。实证研究思路主要为:1.假设所研究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存在,分析其形成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集群发展的建议。2.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比较好区域,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形成和演进过程、空间布局等进行实证分析。3.构建数学模型对区域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以上区域的研究,力求探索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形成机制、演进规律及发展对策等。

三、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不足与发展建议

(一)研究不足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存在着不足。表现为:1.理论研究颇多,案例研究较少。虽然实证分析也占了成果数量的很大部分,但典型的案例研究并不多见,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只有3篇可称为案例研究。2.理论研究浮于表面,缺乏对集群内在规律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集群的概念、特征、类型、形成机制、演化特征、竞争力评价等方面,而对集群内部企业间关系、竞争、合作与创新缺乏深入探讨,对集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模式也探讨不够。3.研究方法基本沿用制造业集群的方法,对经济学、系统学、博弈论等学科的方法借鉴不多,定性描述多,定量研究较少。

(二)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典型案例研究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在一些具体理论的适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况且不同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背景、发展条件、集群类型、集群特点、发展模式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需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进行理论提升和规律总结,找出集群持续、快速成长的具体途径。

2.集群内部企业竞合机制、创新机制研究

旅游业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分工与协作,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集群各企业之间基于相同的地缘、人缘、文化缘,较易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集群企业经长期的竞合博弈形成共同遵循的竞争规则和共同的旅游形象品牌,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知识、技术的溢出,促进管理体制创新和整体产品的创新。因此,要加强旅游集群内部企业间竞合关系和创新机制探索。

3.集群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既包括它在时间维度上不同阶段的成长,也包括在空间维度上空间结构和布局的演化。尤其是对集群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总结有利于协调企业间的空间联系,产业链的延伸及与旅游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旅游决策部门进行旅游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现有的文献中,多数学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维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而缺乏对其空间结构,尤其是空间演化模式的研究。事实上,不同类型的旅游集群其空间结构有一定差异,其空间演化模式也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探索。

4.集群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虽然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在逐步完善,但对一些问题仍认识不明。(1)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清。由于旅游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不少学者研究过程中将“旅游集群”等同于“旅游业”或“旅游合作”。(2)对旅游产业集群具体类型的研究还不够细化。例如,不少学者对主题旅游集群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对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遗产旅游等具体的主题集群进行细化探讨。鉴于此,为构建日趋完善、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今后应加强对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判定标准及对具体旅游集群类型的深入探讨。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涉及到形成条件、运行机制、空间演化、发展目标和集群效应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在集群運行过程中又受到政府、企业、协会、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对其进行交叉研究,例如,可以从演化经济学、行为生态学、系统学等多视角对集群进行分析,但目前这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就研究方法而言,应针对当前典型案例缺乏,定量研究不够的现状,注意借鉴相关学科的分析模型,积极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做大做强阿尔山旅游产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1.

[2]庄军,赖华东.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孵化器构建设想[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4,11(1):131-133.

[3]尹贻梅,陆玉麒 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4]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97-101.

[5]王兆峰.基于生态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29-34.

[6]李琼,李彦辉,李庆雷,明庆忠.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旅游产业集群[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15-20.

[7]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博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9):68-71.

[8]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博弈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63-67.

[9]杨伟容,胡静,李星明.基于钻石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中产业集群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1):155-158.

[10]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以平遥古城为例[D].河南大学,2008.

[11]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98-102.

[12]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36-40.

[13]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66-71.

[14]张广海,刘佳.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80-83.

[15]郑治伟.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J].经营与战略,2007(10):37-39.

[16]王兆峰.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22-125.

[17]旷健玲,王云祥.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09-211.

[18]许登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122-126.

[19]张玲,邬永强.基于CAS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8):171-176.

[20]姚云浩,高启杰.网络视角下旅游产业集群差异及成因——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1):102-106.

[21]饶品样,李树民.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3):11-16.

[22]郭晓东,周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过程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8):190-195.

[23]卞显红,闫雪.内生与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2(8):180-186.

[24]冯卫红,胡建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6(2):125-129.

[25]阎友兵,王志凡.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4):236-239.

[26]杨强.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1(2):55-58.

[27]李鹏飞.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现实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9,29(7):1209-1213.

[28]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147-149.

[29]庄军.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30]张俐俐,曲波,杨莹.酒店业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集群发展[J].旅游学刊,2006,21(4):55-58.

[31]刘敏,冯卫红.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类型的探讨[J].经济问题,2010(1):120-122.

[32]许辉春.共生理论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2(30):125-126.

[33]郭旸.共生型跨区域旅游空间融合的CAS动态演化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2):33-36.

[34]卞显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化阶段与机制研究——以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2):327-332.

[35]张永庆,张旭,马源春.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与空间价值链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108-113.

[36]孙飞.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研究——基于分工角度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1):24-27.

[37]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8]胡宇橙,王庆生.基于GEM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74-78.

[39]邢丽涛,金丹,牛玲,侯京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9):80-84.

[40]刘中艳,李明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测度GEMS模型构建及应用[J].经济地理,2013,33(11):187-192.

[41]田晓霞,罗芬芬,许胜德,肖婷婷.新疆大喀纳斯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2,35(4):663-668.

[42]杨晋熙,刘晓鹰.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7-141.

[43]史文斌,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6)(上旬刊):341-342.

[44]张成雷,馮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文献综述与展望[J].经济论坛,2018(7):120-123.

[45]纪春礼,曾忠禄.基于市场导向的旅游产业集群演变创新机制研究——以拉斯维加斯旅游娱乐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4):301-302.

(责任编辑:郭丽春 梁宏伟)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发展建议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