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4-20 13:32周先卓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延边师范类职业倦怠

摘 要: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概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大学学习成了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承担甚至厌倦的事情。地方高校延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其中数十个专业中包含师范类教育方向。基于有限条件,本小组结合学习倦怠问题研究现状,对部分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了社会、个人、学校、家庭几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几条对于学习倦怠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地方高校;师范类本科生;影响因素

1 引言

1.1 研究内容概述

1)了解国内外学习倦怠问题相关研究现状和延边大学本科生总体学习倦怠状况。2)面向部分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整理分析学习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3)根据分析结果,总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于学习倦怠的调节建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从根本对于高校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与发展。

1.3 相关研究现状

从70年代中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倦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首先,针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大量涌现。有人在1990年统计了过去16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倦怠的文章,共有2500篇,而到1993年这个数字增至3800篇。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都有自己的贡献。

1.3.1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对学习倦怠的界定和量化还是借鉴职业倦怠,弗鲁顿伯格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从临床的角度展开研究。是职业倦怠早期研究者,主要是对职业倦怠进行干预,很少进行实证研究,也不进行理论构建。研究进入到发现阶段,这个阶段进行到实证性阶段,开发了标准化测量工具,提供了较为精准的操作定义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使有关研究得以迅速蔓延。研究中有关于倦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助人职业工作者,如医护人员、警察、教师和服务业人员等。

1.3.2 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者连榕(2005)从心理与行为两方面来说明大学生学习倦怠,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或学习兴趣不足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目前较多研究者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动力不足时,对学习会感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当的学习行为,甚至逃学,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

2 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

2.1 地方高校延边大学教育概况

地方高校延边大学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其中,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共分布于十余个专业当中。

2.2 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概括

根据近三年的学习生活及现状观察,众多师范类本科生对于自身的学习产生了倦怠心理,学习倦怠状况愈发严重,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嗜睡,容忍度低、性急易怒、沮丧无助,有一种衰竭无助感,自信心不足。除此之外,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例如逃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等行为;逃避学习活动,对学校课业漠不关心;拒绝接纳老师,不尊重老师,我行我素,将老师视为没有感情的人,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教师;不仅如此,对同学也持多疑妄想的态度,很少与同学接触,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或者有敌对心理。

长期的学习倦怠会导致自我成就感降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的降低,感觉学习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学的地方,这时他们会感觉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逐渐产生较强的学习倦怠。

3 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数据的采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對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分别从社会,个人,学校,家庭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学生们积极配合下,总共发放了68份调查问卷,回收6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回收有效率100%。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 调节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状况发展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后发现,师范类本科生对学习的倦怠状况取决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几个方面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1 个人及家庭因素

学生本人对待学习的态度,对于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分析调查问卷,影响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的个人因素主要集中在缺少学习目标、缺乏专业兴趣、网络成瘾和朝汉语言不通四个方面。

首先在实现高考这个阶段性目标后,部分大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缺失使他们、无心学习、学习效率低等情况相继发生,从而导致学习倦怠。在报考高校专业时,许多学生对师范类专业并不了解,有的是听从父母、老师等的建议选择了专业;也有因为平行志愿的调剂而选择了师范类专业。入学后才发现对师范类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也比较迷茫,不想从事老师这一职业。从而导致学习的动力减弱,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倦怠感增强。

伴随着网络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后。不能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在课堂上认为玩手机比上课有意思的学生比比皆是。在延边大学这一少数民族高度聚集的地方高校,调查显示部分同学认为汉语并非自己的第一语言,上课很难听懂,从而产生学习倦怠。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背负着家长的较高期望或一定的经济压力,为自己设定了太高的学习目标,一旦没有达到目标,他们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4.1.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基本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起着导向作用。当前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尤其在考试中采取笔试的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命题也以反映机械记忆的能力为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的题目不够,多数学生只要考前认真整理笔记复习就能顺利通过,这样的考评方式会减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倦怠行为的发生。另外,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有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会削减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习倦怠。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政策是“严进宽出”,教学管理普遍宽松。虽然也实行“优胜劣汰”的育人机制,但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学业考核、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宽泛,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出现学习倦怠的意识。学生在选课、素质教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会造成学习倦怠感的产生。

4.1.3 社会因素

师范类本科生学业压力较大。与专科生相比,他面对更为严格的毕业要求、更为艰深的课程和更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所以易于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师范类本科生对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较高,中小学教师与他们的职业定位落差较大。但这种职业却接近专科院校学生的职业期望,因此本科学生表现出更为低落的情绪。

受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现象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社会交往、赚钱和考证上,对学业漠不关心。由于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就业压力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另外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招收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这些都让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4.2 发展建议与对策

缓解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不仅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社会价值,而且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采取问题解决、积极求助、合理化等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采用幻想、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1)建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成绩比重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命题多以开放性试题或论文的形式为主以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2)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及其社会价值从而对专业产生兴趣;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有许多学生学习成就感低,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要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清除自身努力的意义与价值;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5)拓宽高校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师范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与其他专业相比已经很宽广,但有些学生志不在此,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进行自主创业,减轻学习倦怠感。

5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并总结了地方高校师范类本科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研究从而探寻出一条有效提高我校本科生学习质量的途径。

通过调查得知,延边大学师范类本科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学习倦怠状况,大多数学生认为缺少学习目标和专业兴趣,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学校的教学、考试及管理方式,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等也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学习的倦怠状况。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便使我校学习质量变得更加完善。

自我教育是根本,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延伸,这四者缺一不可。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只有构筑四者有機融合的整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致力学生管理工作,缓解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璇.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62-163.

[2]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杨丽娴、莲蓉.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7.

[4]转引自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6(1):15-21.

[5]曾玲娟.解读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27-30.

[6]唐文清、范会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2007,5:100-101.

[7]转引自谢丽霞当前大学生厌学情绪评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8):140.

[8]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3-86.

[10]欧嘉文,李江滨,纪贤严.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2011(8):36~37.

作者简介

周先卓(1998-),男,蒙古族,吉林省洮南市,本科,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延边师范类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
신라 -고려 시기 경물 묘사 관련한시의 어음문체론적 특성 소고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美丽的延边欢乐的海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