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保护中影像记录的作用与思考研究

2019-04-20 13:32张萌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作用

张萌

摘 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传数量巨大,种类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如今“非遗”却面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是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传承者老龄化、传承人数量较少。如何更加全面的传承“非遗”,利用数字影像记录方式,充分发挥其客观记录真实性,已经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性记录的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非遗”;保护;影像记录;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从未中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18年,这期间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非遗法的颁布,更是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但是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仍有许多工作推进较难,许多优秀的传统文以及手工技艺随着传承人的离去而无法继续传承下去。因此,加强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使得这些珍贵的人类财富得以保存和延续,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影像记录在非遗保护中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括文学、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民俗等众多领域,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要保护其按照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去变化,任何放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和非理性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取的。现今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挤压和改变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手艺人无法依靠自己的手艺生活,纷纷转行另谋出路,也是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乏力的原因。

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更加轻松的记录和传播信息。利用影像记录真实、客观地记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技艺,利用VR、3D建模、全景拍摄、动画制作等技术手段甚至可以呈现已经消失了的原生态环境。这样,即便有一天物是人非,我们应然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来进行研究和学习。

2 影像记录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2.1 影像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32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7项,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1项,总量居世界第一。要保护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单纯依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我们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将濒临消亡或是难以传承的项目非遗资源以纪录片的形式完整的保存记录下来,这不仅保留了珍贵的资料信息,同时也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2 影像记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

非遗是活态的传承,“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一代代手艺人口传心授中实现的,但随着传承人的生老病死,他所拥有的技艺以及对这门技艺所独有的理解认知,都会消失。影像记录通过运用传统摄影、VR、动画等拍摄技术,在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可以完整、客观、真实的记录(或再现)传承人的生活轨迹、学艺经历、技艺特点、心路历程等内容,为非遗的传承留下珍貴的历史信息,同时也为后人对于项目的研究与技艺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借鉴。

2.3 坚持保护的原则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保护内容差异性令保护措施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我国历史上始终都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近代以来开始受到西方国家以及文化的影响。农耕社会更加在并无准备的条件下,进入到现代工业的发展时期。因此,我国文化以及文明并非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在进步,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劲转型,进入到下一阶段。为此,非遗的保护需要通过对原有文化成果进行充分合理的检查,以便于更好的保留传统文化价值。

3 非遗影像记录的方式

非遗影像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个体拍摄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去拍摄,并借助自媒体和新媒体等方式分享。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各类非遗有关影视作品和纪录片被创作了出来,如电影《花腰新娘》《百鸟朝凤》,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我国政府向来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2015年4月,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意在将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对传承人的影像记录就是抢救性记录工作中的一项最重要内容。可以看出,非遗的影像记录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目的不同我们应该选取不同的记录方式。

参与式影像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录手法和工作方式,在非遗的影像记录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3.1 参与式工作方式

参与式影像概念的产生,大致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具体而言,是为了降低被拍摄群体对摄像机的陌生感,通过训练被拍摄对象参与摄像,使用摄像语言对个人情感进行展现的形式。此种方式能够令被拍摄对象掌握话语权。参与式摄像当中,记录着保持的是一种绝对客观性,并不需要介入到摄影镜头之中,主要是中文化持有者角度捕捉文化生态现象。为此,可以说参与式影像记录方式的关键与核心是一种独立的记录方式。通过摄影记录将剪辑以及摄影的权利交托与参与群体。

3.2 参与式摄影在非遗工作中的体现

基于传承人视角分析,非遗传承记录过程中,传承人需要进入到保护工作本身。且会因为参与性提高,令传承人能够对自身的文化传承行为产生认同感与主体责任。因此能够彻底摆脱,传承非遗中的表演意识,激发传承者对非遗的重视和热情。

如在具体开展非遗摄影记录的过程中,传承人通过实际拍摄会反复确认自己的影像资料,并对初步剪辑中存在的问题要求进一步重新拍摄。这些体现的是传承人对非遗摄影拍摄的重视。在执行过程中,影像记录团队只负责协助记录和指导设备使用和布光等技术环节。侗锦研究团队成员与侗锦国家级传承人一起制定拍摄计划与拍摄角度,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影像团队予以技术支撑和约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像记录方式具备有效保存“非遗”内容的能力,但是就我国文化遗产继承角度分析,单纯内容与形式上的记录,并不能解决我国存在的缺少对文化背景以及文化意义方面的真正继承。因此,影视资料记录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发现“非遗”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并深度挖掘这些文化价值和内涵,以便于对优秀传统文明进行发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贝亚特·恩格布雷希特,满鹏辉.用影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保存的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18(05):13-20.

[2]马丁丁.非遗类纪录片的影像传达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8.

[3]孙静.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8.

[4]张海.“2017年云南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影像记录骨干培训”圆满结束[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01):2+232.

[5]赵冬晓.指尖上的“阿诗玛”—彝族(撒尼)刺绣的影像记录[D].昆明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作用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