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生态分析与推进思路

2019-04-20 11:05顾洁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智慧生态建设

顾洁

摘要: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创新在城市治理中的最佳实践,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其突出特征是城市管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分析智慧城市创新生态,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滞。对照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和实践,梳理构建智慧城市多元创新网络的经验,探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思路,有助于对未来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引言

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据联合国人居署估计,2050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将达到86%;中国205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0%,将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居住人口对城市空间的承载能力提出挑战。城市发展速度和传统管理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医疗教育资源紧张、老龄化应对能力不足等严重问题,公众对提升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政府对优化决策效率的需求都愈加迫切。在这一背景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力积极探索发展智慧城市,推动技术创新和治理模式创新的战略性融合,是解决“城市病”問题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

自2013年起,我国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近600个,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超过300个,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①。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步从产业起步期迈入“万亿时代”。据预测,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18.7万亿元,成为推动全球智慧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②。但从总体来看,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部分城市缺乏长远有效的智慧城市战略,存在政府“大包大揽”、政企“单打独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缺乏活力等诸多问题,造成城市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学研机构积极参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言建议,但未在智慧城市项目落地过程中发挥实际效果,造成城市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缺乏激发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公众仍然处于被动响应地位,在诉求反馈和效果评估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动作用,造成城市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智慧城市概念内涵来看,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创新在城市治理中的最佳实践,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其本质是从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创新生态网络共建共治模式。本文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分析智慧城市创新生态,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阻滞。对照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和实践,梳理构建智慧城市多元创新网络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思路,从而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概念内涵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1]政府公共部门作为城市最直接的规划者和管理者,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社区、建筑等物理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企业的技术能力开始超越政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切从政府部门扩散到了科技企业。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它是IBM对于如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的世界运行模型的宏大愿景。“智慧城市”是IBM提出的六大智慧解决方案之一,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2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引入中国。随着我国智慧城市理念和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城市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2年,中国发布《国务院关于引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提出智慧城市以及推进智能技术在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掀起智慧城市中国战略的序幕。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出炉,覆盖国内大部分省份,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开始推向全国。随后,国务院及各部委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逐渐明晰。

从演进轨迹上看,智慧城市经历了从商业层面科技应用转向战略层面的城市综合治理的思路变化。智慧城市启动阶段主要沿着技术轨道运行,机遇和挑战来自于科技界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深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智慧城市不是一个技术发展的“副产品”,而是技术赋能与城市治理变革深度融合形成的创新生态体系。智慧城市“智能+互联+协同”的城市特性将政府、企业、公众、学研机构等主体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生态演进特性的多元复杂系统。各主体既是城市“智慧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王广斌等学者(2013)指出,政府要适应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改变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全社会多元共建模式。[2]汪锦军(2014)分析了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积极调整政府职能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和多元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3]李健 (2017)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既包括由政府主导的技术主导的智慧设施建设,又包括以私人机构、社会组织、大学、公众等主导的智慧社会建设。[4]臧维明等学者(2018)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技术和体制机制双轮驱动。[5]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逐渐达成共识: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创新在城市治理中的最佳实践,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其突出特征是城市管理者从单一走向多元。智慧城市不单单是技术的“智能”或政府的“智慧”,而是全社会所有参与者通过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推动全生态体系的智慧升级与演进。

二、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智慧城市生态分析

(一)智慧城市复杂系统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试验性、创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问题和系统问题。利用复杂系统视角对智慧城市生态结构进行分析,能够直观清晰地识别其中的阻滞和问题。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利益目标和决策方式不同的多元主体构成的创新网络,主体一方面受到环境和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自我利益优化的动机下主动求变。与系统工程学思维不同,复杂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运行、迭代和创新不是依赖自上往下的正式的系统设计,而是在多主体互动过程中涌现,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6]

猜你喜欢
智慧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