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2019-04-20 08:03詹秦川武公衡
出版广角 2019年6期
关键词:末世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詹秦川 武公衡

【摘 要】 2019年新春上映的《流浪地球》迅速燃爆中国电影市场。这部电影将中国人文精神与科幻电影结合,弘扬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章就《流浪地球》展开中国人文精神在电影中的建构与表达的研究,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关 键 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人文精神;建构

【作者单位】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武公衡,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重大景观规划设计与人文精神”(11EH128)。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6.028

末世题材的科幻电影是一类非常受市场欢迎的电影,这类电影凭借宏大的制作和炫目的场景吸引了大量观众。然而现代科幻电影多为欧美国家拍摄制作,其精神内核体现的是欧美国家的价值取向。2019年初,一部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电影——《流浪地球》迅速燃爆了中国电影市场。这部电影将中国人文精神与科幻电影融合,弘扬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本文就《流浪地球》展開中国人文精神在电影中的建构与表达的研究,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一、当代末世科幻电影的概况

末世指一个历史阶段的末期,即世界毁灭之前的一段时期。近年来,在美国的末世科幻电影中,末世降临的原因大多是人类对有限的地球资源过度开采、破坏环境以及滥用科技等。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地球不再是那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温暖家园,而成为一个随时可以毁灭一切文明的“地狱”。世界末日这一主题是由西方文化中对末世的集体恐慌与生存焦虑演变而来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人类就面临来自自然的巨大压力,比如风雨雷电与洪水猛兽,这种压力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类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在争夺更多土地与资源的欲望驱使下,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为灾难与自然灾难导致大量生物群体死亡,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人类对末世的思考,“世界末日”的主题也就诞生了,这是一场由人类群体无意识思考而产生的末世梦境,在这场梦境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寻找超越自然的方法,向往无限与永恒。末世科幻电影对观众的最大吸引力是在影片中展示了人类对于超越个体力量的强大力量的恐惧,并不断地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可视化的画面呈现出来,表达人类对于千百年以来建立的人类文明的依赖与不舍。

美国科幻电影近年来多架构在地球已经无法生存的预设上,体现了人类的自我救赎。以《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为代表,好莱坞的高质量科幻电影使人们对这类电影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紧凑的故事情节与炫目的视觉效果是科幻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其精神内核是包含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梦。比如电影《火星救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仅凭一个任务就将电影推向了高潮。人类首次在火星上登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与其他5位宇航员遭遇巨型风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结束,马克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马克清醒后发现自己远离地球,食物只够一个月的供应,幸好他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待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虽然这一等就要4年。马克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争取生存机会,于是他开始种植土豆,对手头所有的材料物尽其用。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剧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马克可能还活着。双方重新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启动。马克自救且等待救援的电影画面,是对人类有限的生存时间与终将到来的死亡问题的隐喻,而这个问题是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总的来说,《火星救援》是一个在火星艰苦存活下来的人等待救援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观众能够看到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大多数美国科幻电影都通过主人公个人来展现振奋人心的场景,继而寻找一个属于美国的“生存家园”。中国的科幻电影与其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电影《流浪地球》中展现的中国人文精神

1.电影叙事空间的建构

《流浪地球》是节选刘慈欣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中的“地木危机”部分内容改编的,背景是太阳即将消失,人类即将失去世代栖居的家园,需要历经4.2亿光年的未知航程去拯救地球。《流浪地球》围绕三层叙事空间展开。第一层叙事空间。拿到了地下城门票的35亿人居住在地下城,共产主义式的生活方式与虚拟的环境,建构了生机勃勃的乌托邦。电影通过故事主人公韩朵朵与刘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引出故事。第二层叙事空间是由大型机器连接的零下80度的地球表面与空间站所构成的秩序空间,也是拯救地球的“第一战线”。这层空间以救援小组成员为主角,体现了勇于牺牲、众志成城的精神。在第三层叙事空间里,联合政府严格选拔宇航员进入空间站,这是拯救地球的“第二战线”。电影通过三层叙事空间,建构了一个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随着电影画面的推进,这一场全人类在困境之中展开的声势浩大的自救行动,最终以故事主人公刘培强驾驶空间站,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终结。这种英雄主义不同于欧美科幻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展示,也是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隐喻。

2.中国人文精神在电影中的表达

以往的中国科幻电影一直无法展现一个清晰完整的未来世界观。直至《流浪地球》上映,我们才第一次以中国文化的视角去想象人类未来的命运,并提供了不同于欧美科幻电影的另一种解决地球危机的方法,即守卫地球。这打破了欧美科幻电影中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窠臼,变成人类共同改变命运的倡导。《流浪地球》将中国人的价值观与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结合,以另一种视角来解读末世科幻电影,可谓独树一帜。

《流浪地球》以守卫地球的方式解决人类末世危机。“带着地球去流浪”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造就的中国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以及中国人推崇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观。第一,守卫故土的勇力与决心。“我们可以为了生活远离故土,但绝对不能忍受承载我们灵魂的故土毁灭”,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与中国人共同认同的价值观高度契合。第二,坚持不懈的中国精神。电影用“我们还有孩子,孩子还有孩子,孩子的孩子也有孩子,总有一天,冰一定会化成水的”体现了人类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第三,强调政治和社会情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电影体现了“没有人类的文明,不叫人类文明”的观点,强调了政治和社会情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否定了以繁衍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观点。第四,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高度认同感。电影以刘培强一家难以割舍的三代亲情,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认同感。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内涵,是浓缩在电影中的中国人文精神,是欧美科幻电影无法体现的家国情怀。“形而上者谓之道”,电影让人们深度思考“生存”这个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电影中老师与学生对于“希望是什么”的思考贯穿整部电影,引发了电影中的人物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思考让许多人从起初抱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所谓态度到全心全意地投入这场拯救地球的行动中,由此,电影“希望是人类生存下去的不竭动力”的宗旨得到了最佳诠释。

三、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方法与策略

1.家国情怀与科幻电影的结合

中国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是我们文化的根基,这种精神信念在《流浪地球》中得到弘扬。《流浪地球》采取与科幻电影结合的方式,将这种精神信念通过巧妙的方式融入电影中。通过这种结合方式,《流浪地球》展示了对宇宙秩序以及人类文明的思考。

相比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了在绝望之中不断寻找希望的行动,这是一个具有浓烈中国风格的地球拯救计划。影片的结局虽然是刘培强以驾驶空间站、牺牲自我为代价完成点燃木星的任务,但这也是1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人都在这场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不是展示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而是具有中国集体主义意识的,无数人经过共同努力,做出不同层面的牺牲,最终完成“拯救地球”计划壮举的故事。这个“流浪地球”计划在启动的一瞬间,就意味着要以一百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流浪”,来换取以人为核心的人类文明的延续,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具象化表现。

2.《流浪地球》中的情感表达

《流浪地球》小说展示了作者刘慈欣丰富的想象力,地球人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生存的构想非常震撼人心。电影运用现代影视技术建构了一个虚拟又变幻莫测的末世图景,以科幻电影常用的表现手法吸引观众,在视觉风格上非常有张力。比如小说中对行星发动机的描写是“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这在电影中得到了最大化程度的还原;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的画面宏伟壮观;地木交会的画面更是让人目眩神迷。

《流浪地球》的上映使中国科幻电影有了话语权。国内拍过不少软科幻电影,因此笔者认为有些人提出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观点并不十分准确,但《流浪地球》的确是中国硬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存在,这毋庸置疑。就国内来看,这部电影的工业化设计水平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流浪地球》通過硬科幻电影的表现方式,将中国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讲述一个拯救世界的故事,这在提倡中国文化自信的今天,是一个极大的创新,也带来了独特的传播效果,值得业界学习和借鉴。

3.利用多条叙事线的对比冲突彰显中国人文精神

电影《流浪地球》主要讲述一个通过“流浪地球”计划,将地球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让人类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飞往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以三条叙事线建立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由联合政府保障的,甚至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期望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以私人利益为中心的金钱活动都是违法的,联合政府不断以正面的信息去鼓励人类相信希望、相信未来。电影通过对一个与地表连接的巨大机器的展示,比如较多的直线、粗糙的表面以及大面积的中性色彩等,渲染出苏联时期的重工业感,隐喻了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救援小组是以群体形象出现在电影中的,他们具有众志成城、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钢铁般的意志;救援小组认真执行《流浪地球法》里的每一项规则,服从于联合政府的调派,虽然终日奔波于危机四伏的末日世界,却常常忘我、顽强地拼搏,守护自己的信仰。

4.世界科幻电影格局下的中国式表达

《流浪地球》成为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灿烂的一笔,不仅源于技术层面的成就,比如影片展现的“引力弹弓”场景、“洛希极限”等物理奇观,更源于这部电影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欧美科幻电影的构想,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流浪地球》中对于宇宙秩序与人类文明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中国梦”,还对我们所生活世界的“现实”与“虚幻”做了新的界定。这部电影面对宇宙秩序的探索,站在中国当代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中国是什么样的,可以说,影片建构了属于中国人的未来世界观,这种未来世界观以中国五千年文化为基础,展开对地球未来的畅想,展现了人与无限时间的抗争。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带着地球逃跑”的电影主题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不同的是,中国人面对世界末日,虽然向往寻找新的家园,但也舍弃不了中华民族融入血液中的家国情怀。故土,是超脱了物质层面的“家”,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依托。《流浪地球》的这场“创世”之旅,是一场在绝望之中不放弃希望的自救之旅,是中国集体主义式的自救过程,是全人类为共同拥有的家园而做出的努力。

四、结语

“弘扬中国文化”一直是国产电影的重要传播目的。以往许多主旋律电影往往因为电影题材生硬而不受观众重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提高,新题材、大制作、特效好的优质电影越来越受到国内观众的追捧。而科幻电影凭借宏大的制作和炫目的场景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2019年新春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将中国人文精神与观众喜闻乐见的科幻电影结合,不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而且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集体想象融为一体。《流浪地球》电影中中国人文精神的建构方法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为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霞. 《流浪地球》:科幻冒险提供的乌托邦逃逸空间[N]. 中国电影报,2019-02-28(007).

[2]冯晓彤. 新主流大片时代:缝合机制与范式升级——从《战狼2》《建军大业》说开去[J]. 四川戏剧,2018(6):39-42.

[3]峻冰,杨伊. 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缝合:新主旋律大片的意识形态策略——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例[J]. 文化艺术研究,2018(3):97-102.

[4]羡萌. 太空“美国梦”:解读影片《火星救援》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J]. 才智,2016(27):210-211.

猜你喜欢
末世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爱情的末世
《香港少年报》岭南末世救赎管窥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百年尽头:中国雕塑的末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