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实践回顾与政策建议

2019-04-20 08:03李勇
北方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医疗卫生京津冀

李勇

摘  要:医疗卫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五”以来,三地卫生计生等部门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下一步,相关部门应围绕客观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在“吃”“拿”“卡”“要”上下功夫,加速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京津冀   医疗卫生  协同发展

一、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卫生即为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之一。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导致大医院常年人满为患,每年到北京看病住院的患者超过5千万人次,其中来自津冀地区的就超过10%。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提升北京卫生计生服务对天津与河北的带动能力,指导周边地区提高服务水平,缩小地区之间差距,能较为有效地缓解首都的就医和交通压力。

(二)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京津冀协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外地患者入京寻求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无可厚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城市病降低了三地民众的生活质量。人民的需求是发展的方向,京津冀三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协同起来,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千方百计地增加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给。

(三)能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效,表现为保障项目由少到多, 保障范围由小到大,保障水平由低到高。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京津冀地区,通过医疗卫生领域的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必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保制度的定型、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样本,为尽早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贡献。

二、“十二五”以来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实践回顾

(一)实践回顾

“十二五”以来,三地卫生计生部门紧密协作,通过一系列文件的签署与合作联盟的建立,推进了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机制的完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二)成效分析

得益于协同机制的建立,三地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呈现加速度,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医疗服务区域合作深入开展

截至目前,河北省320家医院与京津医院开展合作,26家医疗机构与京津实现检验结果互认,45家医院共享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得益于三地医疗服务合作,2017年河北省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的患者从2013年的9.1%降至7.5%,赴京就医患者的合理分流有效缓解了北京市医疗机构的压力。

2.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实现及时结算

2016年,京津冀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成功对接。截至2017年底,三地可提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到1093家,其中北京市683家、天津市147家、河北省263家。2017年4月16日,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第一单”在天津滨海新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其后,京津冀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加速推进,2018年第一季度三地异地住院费用直接联网结算5872人,金额达1.44亿元。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免去了患者报销奔波之苦,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3.医疗卫生领域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2016年11月,北京与张家口、保定,天津与承德结成对口帮扶关系。近两年来的时间里,天坛医院、安贞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医疗机构与张家口、保定建立合作关系,北京专家通过定期坐诊、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会诊等形式,帮助相关贫困县区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天津五个区对接承德五个贫困县,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交流,针对当地群众的现实需要进行精准帮扶,实现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质量有力明显提升。

4.协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工作绩效

2018年6月,京津冀三地卫生计生委启动第一批公立医院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工作,共涉及179家企业申报的32357条产品,每年可节约采购费用超过8亿元,整体降幅达到15%。除了物资协同以外,诊疗技术、应急保障等也都扎实开展,京津冀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绩效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

(三)障碍性因素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目标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然而,现实环境中的一些客观因素阻滞了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1.三地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

2017年底,天津市与河北省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均为2.6人,仅是北京市4.9人的53%;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的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5人和2.1人,仅为北京的43%和37%(详见表2)。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必然对津冀患者产生严重的虹吸效应。

2.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存在明显差异

2013-2015年,天津、北京年均卫生总费用分别为651.93亿元、1593亿元,前者仅为后者的40.92%,而居民个人卫生现金支出比重却比后者增加了43%(详见表3)。囿于资料所限,没有对比河北省的数据,但从历史数据来看,河北与北京的投入差别更为悬殊。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多寡自然决定該区域卫生医疗机构的硬件(检测设备、医疗器械等)和软件(人才引进、专技人员培训等)建设,自然影响医疗服务能力。协同发展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投入力量不足制约了合作医院、合作联盟的后期发展能力。

3.标准制度不统一难对接

一是三地执行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三大目录”(即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口径不完全相同;二是三地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自行确定本区域基本医保报销政策,因此,三地执行的医疗报销起付标准、年度最高限额(见表4)、报销标准不同。

三、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吃透文件精神

一是吃透“十九大”精神,加大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疏解,严格控制北京现有医院的扩建与床位新增,通过医疗服务带和合作醫院的建设,着力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二是吃透《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深入理解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区域实际对标阶段性目标和主要指标,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三是吃透《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精神,结合三地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谋划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具体路径。

四是吃透《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精神,合理划分三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事权,完善县级以下医疗卫生系统经费补偿机制, 引导优质人力资源向农村和社区下沉;压实各级医疗机构支出责任,及时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为改革顺利推进做好前期准备。

(二)拿出过硬招数

一是出实招。协同三地立法机关,共同编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保障各地民众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

二是下硬招。将医疗卫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评范畴,从而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

三是动真招。推进三地医疗卫生领域公共服务制度有效对接,整合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努力实现“底线公平”与信息共享。

四是谋新招。引入市场力量,创新供给模式,提高医疗卫生领域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总结天津单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诊疗方案的先进经验,推广至京冀,避免医疗资源滥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三)卡住服务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协同三地卫生计生等部门力量,搭建医疗卫生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三地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支撑各类业务应用,提升医疗管理水平。

三是统一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领域的经办流程和标准规范,进一步方便群众办理医疗卫生手续,提升服务供给质量。

四是加强医疗行业作风建设,发挥纪委监察部门的力量,将“九不准”行风建设落到实处,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使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四)要足支持政策

一是争取京津冀领导小组、国家卫计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的支持,建设覆盖京津冀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实施统一数据标准,促进三地医疗卫生信息共建共享和医疗机构间协同服务。

二是争取财政部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以张家口、保定、承德为突破口,试点推进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支持河北省欠发达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总结京津冀异地住院费用直接联网结算经验,试点推进京津冀养老金跨地域统筹,为实现社保全国统筹提供范式。

四是借助国家卫计委的力量,依托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建立京津冀药品交易中心,为三地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颉亚珍.河北320家医院与京津合作[N].北京日报,2018-4-13.

[2]刘欢.北京大医院河北患者占比大幅下降[N].北京日报,2017-6-12.

[3]武义青,田学斌,张云.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2017,(2).

[4]王波,杨林.共享发展理念下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供给:基于城乡比较[J].东岳论丛,2017,(9).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医疗卫生京津冀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