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李玉珍,李宏强
(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9)
鲜药,即未经干燥和加工的新鲜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动物(全体或器官组织等)、菌类等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中药材。使用鲜药进行疾病的治疗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特色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鲜药资源及长期应用鲜品中药的经验[1]。《神农本草经》中有“地黄生者尤良”,此生者即为鲜品;《伤寒论》的生姜泻心汤用生姜;《金匮要略》中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的记载为其鲜品治疗疟疾;《千金方》中记载了蒲公英的新鲜根茎白汁,可治疗恶刺;《太平圣惠方》记载的“麦门冬饮子”,是以生麦门冬汁、生地黄汁、生刺蓟汁调和服用;《证治准绳·类方》中记载的最著名的是以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黄汁、白蜜入药的“四汁饮”;《本草纲目》中有1 000 多条附方应用了鲜药。《温病条辨》卷一中记载以鲜荷叶边、鲜银花、鲜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组成的“清络饮”等。2015 版《中国药典》中记载了石斛、生姜、鲜地黄、芦根、鱼腥草等许多中药材以鲜品入药,或绞汁内服,或外用治疗疾病[2]。
大部分鲜品中药具有寒凉的属性,利用其清凉滋润的作用来清热润燥,治疗急、表症以及伏暑、伤暑、血热等症,效果较好。由于鲜药未经炮制,有效成分没有被破坏,所以临床应用时疗效显著,如生地、石斛、鱼腥草等。近年来,大量药理实验与临床应用表明,绝大部分中药鲜用和干用的用药剂量不同,一般鲜药为干药的2倍[2],如野菊花、马齿苋、薄荷等。
本文总结自1953年以来,共十版《中国药典》中出现的鲜药,将出现次数在3 次以上的鲜药列表如图1所示,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鲜鱼腥草与常用代表性鲜药-鲜地黄、鲜石斛及生姜一样,在十版《中国药典》中,共出现9 次之高,可见其应用之广泛。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品种,以鱼腥草为食材的菜肴早已进入大众的饭桌,以凉拌鲜鱼腥草叶、根最受欢迎。鱼腥草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其鲜品的应用在医药界和民间早已广泛流传,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鲜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西南及中部等省区[3]。在唐《新修本草》中记载:“此物叶似荞麦,肥地亦能蔓生,茎紫赤色,多生湿地,关中谓之,蕺菜。叶有鱼腥气,故俗称鱼腥草。”性微寒、味辛,归肺经,功善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中医临床用于肺痈,热痢,痈肿疮毒等症[2]。
图1 自1953年以来,十版《中国药典》中鲜药出现次数总结
文献报道,挥发油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是鲜鱼腥草的主要成分,同时还含有生物碱、酚类等成分[4-5]。挥发油类主要包括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甲基正壬酮、癸醛、癸酸等[6];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金丝桃苷、槲皮素、槲皮苷等[7-8]。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鲜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其提取物可抑制LPS 诱导的小鼠肺部炎症[9];鲜鱼腥草油可缓解哮喘气道炎性反应[10-12];鲜鱼腥草还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及抗辐射等作用[13-14]。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炎、呼吸道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包括病毒性肠炎、腹泻;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等;五官科疾病,主要用于眼科、口腔科等;妇科、皮科疾病以及癌症治疗中,同时还可用于带状疱疹、痔疮等的治疗等[15]。
鱼腥草鲜品优于干品,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力更强,能更好地治疗肺痈吐脓。研究表明,鱼腥草挥发油具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而且鲜鱼腥草抗菌作用大于干鱼腥草,这与鲜鱼腥草挥发油含量高于干鱼腥草有关。洪佳璇等[16]研究表明,鲜鱼腥草晒干后,其挥发油损失83%-86%,槲皮苷的含量由0.413%降低至0.323%。对比实验证明,在干品鱼腥草中其活性成分-癸酰乙醛含量甚微,用鲜草经2次蒸馏而产生的注射液中也不含癸酰乙醛,没有抗菌作用。同样,非挥发性的黄酮类成分,其干、鲜品的含量变化也很明显[17]。孟江等[18]对比了鲜、干鱼腥草的抑菌、抗炎和止咳作用,结果显示鲜鱼腥草的抑菌、抗炎和止咳活性都优于干品。干、鲜鱼腥草挥发油抑菌作用的比较结果显示,对沙门菌的抑制效果最强,且抗菌作用,鲜品优于干品(P <0.05)[19]。
在《本草述钩元》中记载了鱼腥草,“阴中之阳,入手太阴经。治肺痈。时吐脓血,又为痔疮必须之药。肺主气,鱼腥草辛温能散。故治痰热壅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湿热严重,则诱发痔疮。得辛温之气,则大肠清宁。”因此,鱼腥草治疗肺痈及肺部疾病,以及痔疮等肛肠疾病疗效显著。
在其治疗肛肠方面的方剂中,基本上为鲜鱼腥草单方应用,并且所用剂量没有较明确的说明,大多表述为鱼腥草“一握”、“一大握”,同时被《急救良方》、《急救广生集》所收录,说明鲜药应用于急症的治疗较多,疗效较好,具体见表1。
表1 鲜鱼腥草应用于肛肠方面的治疗
表2 鲜鱼腥草应用于妇科方面的治疗
表3 鲜鱼腥草应用于痔疮方面的治疗
在治疗妇科疾病的方剂中,较多古籍都记载治疗妇人阴挺的方剂,该方用量较为明确、统一,总体应用剂量为鲜鱼腥草“一两”,约37 g(沿袭旧制不变,一斤为16两),见表2。
在治疗痔疮的方剂中,不同古籍中记录了不同的方剂,应用剂量基本明确,并且有所增加,分别有鱼腥草“二两”(约74 g)、“一两”等的表述,见表3。
以上用于治疗肛肠、妇科及痔疮方面的方剂中,其使用方式基本上为外用,鲜鱼腥草的用量大部分在30 g 以上。而在治疗肺痈及肺部等疾病的方剂中,使用方式均为内服,用量较外用低,最高的应用剂量为30 g。在治疗肺痈的方剂中,鲜鱼腥草的用量最少为15 g,且为后下,体现了其有效成分为易挥发的挥发油等。清内热的方剂中,30 g 为常用量,具体记载见表4。
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2]第一部规定的药材用法用量,干、鲜鱼腥草的应用剂量均为15-25 g,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而通过对文献报道的鲜鱼腥草用量的统计,不难发现,其鲜品用量明显增加。如表5 所示,按照使用方式不同,将文献报道的鲜鱼腥草用量统计分为内服及外用,可见,以内服方式用药的鲜鱼腥草用量介于25-500 g,用量跨度较大;以外用方式用药的鲜鱼腥草用量在15-250 g 之间。与古籍记载用量有所区别,鲜鱼腥草用量均明确,且用量较大。
各大医书或临床实践中的药材使用多为复方,即由多味药材共同组成,多种有效成分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故复方中的各个中药剂量因其在方中作用不同而剂量不同,与单味药治疗疾病剂量差别很大,而药典中的药材常规用量则为单味药的常规用量范围,这可能也是药典中的用药范围与古籍记载或现代临床应用中不一样的原因。
在《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32]中强调了药材含水量对经方计量的影响。从南北朝至唐代初期,我国药材的剂量方法比较混乱,即以这段时期为节点,前代医家用药习惯为先计量,后炮制,而后至今用药习惯为先炮制,后计量。药材炮制后,含水量会发生明显变化,“药材含水量的差异”,即鲜药与干药之间的差异。
在干鲜互用的中药中[32],对于芳香性含挥发性油的药材,因挥发油只存在于全草的叶中,则需要考虑含水量和挥发油的多少,对于以叶入药的药材,鲜干折算时按挥发油计算。而对于以梗入药的药材,鲜干折算时应按含水量来计算。当一种药材,叶与梗皆可入药时,应分别使用。
不论是古今用药剂量的差异,还是现代临床处方用药剂量与药典规定用量的差异,鲜品药材所用含量均高于干品药材,且超出剂量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鲜药含水量较大,另外,药材质量、产地、患者人群、疾病情况、方药配伍等不同也会影响药材的用药剂量。
表4 鲜鱼腥草应用于肺痈及肺部方面的治疗
中药饮片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而制成的处方药品。中药与天然药物不同的重要标志是饮片的“生熟异治”。作为传统中药三大产业支柱之一,中药饮片在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处于中间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3-34]。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近20 年来,各地中药饮片厂相继出现一些新型中药饮片,包括中药免煎颗粒、超微饮片、压缩饮片、即食饮片等,并逐渐被推广应用。每种新型饮片都有其自身特点,但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35-39]。
鱼腥草饮片工艺包括将原药材进行除杂、切制、干燥等过程。其关键步骤为干燥的温度控制,研究结果显示自然阴干的方式为最佳,当温度超过40℃时,其有效成分中的甲基正壬酮含量将会下降[40-41]。该加工工艺及上述干、鲜鱼腥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对比可知,温度对于鱼腥草饮片来说至关重要。而无论使用上述何种新型饮片,均需注意温度问题。通过对不同版本《中国药典》的总结,鱼腥草在古籍中的记载以及在现代研究中的报道,可知,鱼腥草鲜用的频率很高,其鲜品在医药界应用广泛,对临床急症及表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开发鱼腥草鲜药饮片是非常有必要的,且是临床所需,同时也是鲜药应用的新趋势,这也为鲜药以及鲜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表5 常用方剂及民间验方中鲜鱼腥草用于不同疾病的用量统计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民族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九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支持鼓励中医药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应用形式,鲜药是对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鲜药未经高温干燥、酸、碱和有机溶剂处理,易变性、失活的有效成分没有被破坏,保留了原有的药理作用,因此临床应用治疗某些疾病时疗效显著。在应用先进、适合的鲜药保鲜工艺的前提下,基于临床应用方便快捷的角度,开发鲜药饮片势在必行。相信通过研发适合临床使用的鲜药饮片,鲜药在临床上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鲜药的优势和特点将能更好地体现,从而使大众更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