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卜云园*
(解放军105医院心内一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常见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衰、高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长期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医疗条件等有很大的关系,老年人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2]。因此,对患者治疗后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心血管诊断标准。选入标准:①患者精神正常,可与人正常交流;②患者对护理研究知情,并征得其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危机重症患者;③具有其他心脏相关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参照组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9.8±2.4)岁,男29例,女23例;实验组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5±2.1)岁,男30例,女2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症状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入院宣传指导,帮助患者熟悉和适应住院环境,详细说明治疗目的和方案,告知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治疗的紧张或恐惧心理,监督患者严格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定期对患者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测,做好心电图监护工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①加强病房巡视力度,护理人员轮班进行查房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将患者出现的问题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同时准确记录患者每次检查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②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保证患者的活动量,依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等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散步、慢跑等活动,每天训练2-3次,每次20-40分钟,实现改善疾病预后的目的;③生活习惯控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护理干预,严禁食用高盐、高脂和高糖食物,以绿色蔬菜水果为主,饮食营养均衡搭配,禁止患者吸烟饮酒,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④心理健康教育,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出现情绪波动,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采用按摩、音乐等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①依据生活质量评分标准(QOL)制定本次研究生活质量评估问卷,满分50分,0-9分为非常差,10-19为较差,20-29为一般,30-39为良好,40-50为非常好。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以及生活满意度。
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和处理,各项计量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各项计数参数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满意度为92.31%(48例),参照组满意度为78.85%(41例),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心血管疾病需维持长期的治疗,甚至是终身的过程,患者的自我保健护理和对不良生活习惯的控制是预防发病的主要方式[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这对患者的预后护理和个人自我保健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和护理的宣传力度,在治疗的同时注重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4]。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护理后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2.31%)也明显高于参照组(78.85%)。王琪娜等人的研究表明[5],早期康复护理患者的恢复水平达到80%,而常规护理仅为56%,前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更明显,说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体现了预后护理的人性化,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