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丽
(安贞医院心外科手术室 北京 100029)
手术是一种进行组织复原的操作,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有很大影响,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发生,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减少不利因素对非全麻醉手术缓解的影响,本文在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以我院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为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施行个性化护理,对其效果予以分析,现汇报如下。
以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为例,共纳入50例,抽选自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2岁至55岁,平均年龄(43.4±3.6)岁,高中及以上学历15例,高中以下学历1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1岁至56岁,平均年龄(44.7±3.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17例,高中以下学历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无认知功能障碍,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慢性疼痛史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者;精神病及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术前,病房巡视,主动将手术相关注意事项讲解给患者,使患者掌握手术流程。将手术所需的物品及器材进行消毒。术后,认真核对清点器材,并送患者返回至普通病房。
观察组加以个性化护理,详细内容:①术前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环境护理,对手术室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整。进手术室前,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情况,使其对手术所需的步骤有初步了解,提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按照临床医嘱叮嘱患者在术前禁食水。此外,向患者介绍以往手术成功案例,进一步增强其治疗信心,以便患者建立积极的态度面对手术。②术中护理,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向其介绍手术室环境及麻醉配合事项,一方面消除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则提高患者麻醉配合度。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记录,一旦出现失血情况,立即向其提供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在进行手术时要注意尽量减小手术器械碰撞而发出的声音,防止患者听到声音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手术过程中,主动询问患者感受,并向其提供适当的支持、鼓励,创造和谐的手术环境。③术后护理。待手术结束,擦净患者皮肤表面的污渍、血液、消毒液,并帮助患者整理衣物,送其返回病房,在返回过程中,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待到达病房后,向其家属交代术后相关注意事项[1]。术后,在各项指标未恢复正常之前,继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病房巡视次数,给予患者问候,对患者相关情况进行询问与记录,如身体是否有疼痛感等不适症状,并将患者恢复情况告知患者,鼓励患者,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消除其疑虑心理。
SAS评分、SDS评分及GCQ评分。以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为工具,评估患者负性情绪,即分数越低,负性情绪越轻。另外使用舒适状况量表,对患者舒适度进行评估,即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舒适度越高。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SAS评分及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GCQ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手术会带给患者较大的疼痛感,所以,在术前都会对患者进行麻醉,麻醉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身麻醉,另一种为非全身麻醉,患者在清新状态下进行非全身麻醉手术,所以患者很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2]。
表2 GCQ评分对比
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护理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比对照组低,GCQ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原因如下:个性化护理是一种人性化护理,它能通过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患者更加合理的护理服务,利用主动性及预见性的护理,能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行为,减少手术过程中带给患者的痛苦,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心理及生理处理舒适状态。本文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给予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全面的护理,通过环境护理,能保持使患者处于较好的治疗环境中,保持心情愉悦,减少负性情绪出现。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能增强患者力量,提高治疗信心,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能减少患者突发情况的发生,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促进患者恢复。
所以,给予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个性化护理,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舒适度,减轻了患者疼痛,促进了术后恢复,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