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湖南长沙)
俄国作家雷洛夫曾讲过一则关于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起拉车的寓言故事,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儿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就这样,这三位都用尽了力气,可大车至今仍在原处,未动分毫。
显然,社会的治理也是如此,如果各个职能部门不能朝着一个方向用力,而是各自为政,出台的政策互相抵触,那么,社会这辆载满百姓期许的大车就将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遏制了政出多门的现象;但是,“主干道”通了,“最后一公里”却仍待打通。一些基层部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冲突”现象,这无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严重拖累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行简政放权,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方便群众办事。不少基层政府也顺势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受群众欢迎。
然而不久前,央视财经却报道了一起典型的“办事难”现象。我国西南某县的一位女士,为了将自己和儿子的户口从娘家分离出来,在一个月时间里,跑遍了村委会、镇政府、派出所、国土所、国土局、住建局、县政府等近十个地方,最终却依然一无所获。
该女士先是带着村组开出的证明和相关资料到当地派出所办手续,被告知分户要有土地证或房产证。她没有买过商品房,自然没有房产证,于是就到国土所办理土地证。但国土所回答她,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要办土地证先要办出单独的户口。就这样,这位女士竟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
如果说以上故事可以视作典型的“劳民”表现,那么,中部某农业县在推进光伏农业一体化项目时的遭遇,就是“伤财”的经典案例。本刊记者了解到,该县希望通过在大棚顶上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一方面实现多层栽培,发展立体农业和观光农业,同时又可以自己发电,完善大棚的照明、保温等功能,还能将发的电并入电网售与电网公司,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么好的项目,自然也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然而,就在项目要见成果时,县国土部门却找上门来,告知该项目建在了基本农田上,是破坏耕地保护“红线”的行为,必须限期整治,否则就要对负责人问责。
负责的干部们当场傻眼了,项目启动的时候,发改委、农业部门都说可以,还让加快建设进度。结果都搞好了,国土部门又说不行,真令人哭笑不得。由于整改压力比上马动力大得多,该项目最终宣告破产。
一个可以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益的好项目,就因为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而莫名其妙地夭折了,这样的事情真令人惋惜,也令人气愤。现实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新华社日前所曝光的,一江之隔,通勤车在甲地顺利通行,在乙地却必须办证,否则罚款;审批项目,甲机构说需乙机构先出证明,乙机构说需甲机构先出证明;上级说不许收费,下级说还是要收一定费用,以上种种,不一而足。
“政策冲突”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这或许可以从一个小故事中窥见答案。话说有一种珍稀青蛙,生活在湖泊、湿地和周围的农田、山林之中。为了保护好它们,法律赋予了林业和渔业部门的主管职责。不过,在此之前,大型湖泊和水库同时归属水利部门管理,而农田、山林也同时涉及国土部门。这样一来,青蛙在水里游就归渔业管,跳到岸上就归林业或者国土部门管,如果被人抓了,那就归工商管……
从青蛙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会出现“政策冲突”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出多门”“九龙治水”。根据现行宪法、组织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中国的立法主体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地方政府等,其中还不包括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其他授权立法主体。正是由于立法主体的庞大,政策制定权限存在交叉和重叠,才导致不少公共政策存在矛盾冲突。
湖南行政学院教授唐琦玉认为,很多企业项目对应多个职能部门,而部门多头管理下相互不通气、不协调。还有些政策因为赶任务临时起意,未经过充分调研就仓促制定出台。
曾有地产老板向本刊记者大倒苦水,其表示在进行房产开发的过程中,要涉及国土、规划、发改、环保、交通、人防等众多政府主管部门,而有时候,这些部门对于同一个事项,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这些单位都是得罪不起的,弄得他非常头大,苦不堪言。这位地产老板就像那只“青蛙”,面对一堆主管部门,难免无所适从。
更有甚者,一些部门在出台政策文件时,在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出台了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甚至是违法的政策文件,公共利益和部门利益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文胜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许多“政策冲突”现象的背后,是部分上级单位唯自身、唯部门利益为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事前不了解基层实际,群众利益和乡镇难处更不在心上。
而一旦政府部门没有把心思放在为老百姓办事身上,而是打起了自己部门的小算盘,那么,结果必然是导致百姓群众在不同部门之间团团转,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大大提高了办事成本。
当前,中央提出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破除“政出多门”“政策冲突”带来的弊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政府部门只顾着自己部门的利益,表面看是百姓遭殃,但最终损害的却是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也必然会打击企业的积极性,最终削弱地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归结到一点,政策冲突还是部门职能不清晰,唯有简政放权、划清权力边界、堵住法规漏洞,才能遏制政策冲突的怪现象。
2018年3月17日 上 午,全国人大批准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机构将大大精简,其中正部级机构减少8 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 个。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合并同类项”办法解决问题,以前散落在各个部委的职责被整合在一起。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实现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
其中,国家发改委多项职能的剥离尤其引人注目。这个素有“小国务院”之称的部门,在此番改革中经历了一番“大瘦身”——剥离了7 项职能。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对这一改革思路的准确理解,是同一类事项不让多个部门插手,而由一个主要部门统筹负责,部门间再彼此协调。“主要还是解决过去职能交叉、职能重叠、一类事项有多个部门插手的情况,避免政出多门。”
显然,本次改革已经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就是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理清各部门的职能,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避免政出多门而引发政策冲突。
不仅是中央层面,各地方也在利用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的契机,积极出台措施,着手处理“各自为政”的问题。从去年起,无锡市审议通过了《无锡市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等文件,为300 多个公共服务事项列出了明明白白的“清单”,从而一举破解了“政策冲突”的难题,实实在在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查询。
本刊记者还注意到,温州市委市政府前段时间印发《关于公布市本级产业政策清理结果的通知》,公布了150 个产业政策文件清理结果,上百个政策被修改废止。这是温州有史以来范围最广、跨度最长、力度最大的一次产业政策清理。
温州市政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经济从高速发展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大环境下,产业政策不仅需要与时俱进聚焦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高质量兑现确保实效。在温州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对产业政策进行集中清理,是顺应高质量发展导向、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此外,广东、山东、湖北等多地也已经陆续开展政策性文件的清理工作。纳入清理范围的,主要是那些与现行上位法和上级政策文件相抵触,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不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各类文件。显然,将这些不合规的文件清理之后,“政策冲突”现象又将进一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