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立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伯箫、楼适夷、戈宝权的书信
华夏天禧·墨笺楼2017年4月7日至12日举办的“吴伯箫旧藏——周而复、马竞先、陶钝、徐中玉等信札手稿专场”,其中有三份材料,当是梳理郭沫若研究学会历史的珍贵史料。
第一份材料是吴伯箫、楼适夷、戈宝权关于郭沫若研究学会的书信一通,照录如下:
周扬同志并大会主席团:
郭沫若同志是原全国文联主席。今年六月为纪念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四川大学、乐山地区和乐山市联合主办了“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结束时曾以全体代表名义倡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郭沫若研究学会”,并建议这次全国文代会对此加以考虑。
我们曾分别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的代表名义参加了那次学术讨论会。又适逢这次文代会代表,特附上关于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的《倡议书》三份,提案请大会考虑。此致
敬礼!
吴伯萧
楼适夷
戈宝权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
第二份材料是《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草案)》,照录如下: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郭沫若研究学会。
第二条 本会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国各地有关力量,开展对郭沫若同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宣传并继承郭沫若同志的文化遗产,以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贡献力量。
第三条 本会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郭沫若研究的各种活动。
第四条 本会活动:
1.搞好郭沫若著作及有关生平事迹材料的搜集、整理、注释等工作;
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
2.组织力量,搞好郭沫若传记、年谱的写作工作;
3.出版有关郭沫若研究专刊、丛书、会刊或通讯,发表国内外研究郭沫若的各种资料、成果、动态等;
4.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讨论会、报告会、讲座会,交流和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和讨论研究中的问题。
有条件的会议欢迎国际友人、专家学者参加。
第五条 本会会员分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两种,凡赞成本会宗旨的研究机构、教学单位、编辑出版单位均可集体参加;没有机会参加团体会员者,由所在单位或有关组织介绍,可申请个人参加。
第六条 本会设全国理事会领导学会工作,理事会设会长一人,付会长若干人,常务理事若干人、理事若干人,均由选举产生,任期三年,连选连任。
日常工作由郭沫若全集编委会办公室负责,不另设专门机构。
第七条 本会在北京设立总会,上海、成都等地设立分会,逐步建成研究中心,其他各地可依据自己的条件,成立分会或研究室、组,分会或室、组的活动计划报总会理事会备案。
第八条 本会经费由郭沫若全集编委会办公室计划报有关部门批准解决。分会和室、组所需经费由所在单位科研经费解决。
一九七九年八月三十日
第三份材料是《关于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的倡议书》,照录如下:
四川省乐山地区、乐山市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在乐山大佛寺举行。代表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九十多个单位,共一百三十余人。经过酝酿、讨论,全体代表一致倡议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鲁迅,我们已经进行并正在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后在北京和其它有关地点成立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小组等,这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郭沫若,大家也开始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更好地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作出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倡议,立即着手筹备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
具体建议:
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组织并吸收有关单位和人士参加,共同组成郭沫若研究学会筹备组;
二、由郭沫若研究学会筹备组尽快筹备并抓紧进行有关成立学会的各项工作,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郭沫若研究学会成立起来,建议即将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对此加以考虑;
三、从现在起,立即着手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分别建立郭沫若研究中心,分工协作,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在统一计划和安排下,各有侧重地开展郭沫若研究工作;
四、尽快筹办专门刊物,集中发表有关郭沫若研究的各种论文和资料。与此同时,希望有关学术理论刊物出版郭沫若研究的专刊或专辑。协同中央和地方出版部门,出版一套郭沫若研究丛书;
五、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第二次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邀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学者、专家、郭沫若研究工作者和郭沫若同志的有关亲友参加。主办单位,请郭沫若研究学会或它的筹备组与有关方面洽商确定。
以上倡议,我们将向中央有关领导部门汇报、反映,并希望得到全国各个方面特别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使郭沫若研究学会能尽快成立起来,在郭沫若研究工作上迅速展开一个新的局面。
让我们团结起来,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同心协力,把郭沫若研究工作推向新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文化史乃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郭沫若研究学会讨论会》全体代表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九日,四川乐山
1979年7月20日出版的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室编的《郭沫若研究专刊》,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丛刊第二辑,汇编了四川省乐山地区、乐山市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代表们的学术报告、发言和部分论文,收有吴伯箫的《祝贺与希望——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楼适夷的《关于编辑出版〈郭沫若全集〉的一些情况和问题》、戈宝权的《谈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问题——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的吴伯箫,从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办事机构、工作进程等方面对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作了简要介绍。吴伯箫在闭幕式还提出:“我们的会议是成功的,收获是巨大的,对郭老的研究,必须是一首诗一首诗地吟味,一本书一本书地探讨。我们要把这次讨论会作为新的起点。”
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楼适夷,就《郭沫若全集》的收文范围、编排体例、注解、出版等问题以及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对郭沫若著作版本、散篇、手稿、佚文、文物资料的征集工作、组织、编辑、出版郭沫若研究资料等情况作了说明。此外,楼适夷从乐山回北京之后,还写了《访问郭老的故乡》,刊于《当代》1980年第2期,署名适夷。他回忆:“记得初识郭老的时候,自己还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连中学也进不成的失学的孩子。我在上海一家商店里当学徒。在某次回乡探亲的日子,一位在上海的小友给寄来了一本白面红字的小书。这就是一九二一年八月最初出现的郭老的《女神》。正当‘五四’的激流震动了自己和周围一些同命运的小友之后,这本小书大大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我捧着它躺在老家近处一座小山顶的草地上,忽然从心目中豁然照亮了久在苦闷探索而总是得不到的东西。”1923年春天,楼适夷终于在上海的民厚南里第一次见到郭老。
戈宝权的发言,除了从郭沫若的外国文学修养、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外国文学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和世界各国对郭沫若作品的翻译介绍与研究等方面对郭沫若与外国文学这一学术问题作了深入分析,还深情地回忆了他与郭沫若交往的点点滴滴:“一九三七年七月郭老从日本回国,我也在一九三八年三月从国外回来,在武汉最初见到了郭老……”
对于郭沫若研究学会的倡议,笔者注意到《郭沫若学刊》2002年第2期“史料·讯息栏”1979年6月16日印行的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秘书组《情况简报》第4期刊有杭州大学孙席珍的发言:“过去有一个比喻,说鲁迅是奥林匹克竞技会上的第一个选手,郭老是第二。在郭老生前,我们这样说。还有阿谀之嫌,不好讲。郭老离开我们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对于郭老的研究,过去不能说没有。但与鲁迅相比,实在太少。对于鲁迅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而对郭老的研究,可以说才在开始。为了开展研究鲁迅的活动,过去我曾建议成立鲁迅研究学会;今天在这次会上我要建议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孙席珍的发言立即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响应。此外,《郭沫若研究专刊》刊有孙席珍的书面发言《郭沫若——永远不灭的光辉》,一是对王廷芳《光辉的一生 深切的怀念》的发言作了“小小的补充和说明”,二是驳斥了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极端自我个人主义者、思想庞杂的思想家等“门户之见”,三是就郭沫若和鲁迅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27日,周扬任会长,石西民、马识途、林林、黄烈、马良春为副会长,成仿吾、李一氓、夏衍、阳翰笙、冯乃超、李初梨为名誉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章程》包括总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等七章内容:“(一)制定本会郭沫若研究规划,了解和交流会员从事郭沫若研究的情况,组织和推动会员间的分工协作,积极开展郭沫若研究;(二)组织和推动郭沫若研究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员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三)编辑、出版《郭沫若研究》等刊物,协同有关单位,搜集、整理和出版郭沫若研究资料;(四)组织和推动有关宣传郭沫若及其著作的普及工作;(五)积极开展同各国从事郭沫若研究的团体或个人的学术交流活动……”《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草案)》虽然比《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章程》略显简略,但这两份章程的主旨精神还是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