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必要性与困境

2019-04-19 01:54谭文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中华阶段活动

谭文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发布《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讲话中也强调“要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本质上是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之下,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由上而下推动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的一种举措。

一、高中阶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提升人文素养的需求。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试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运用诵读、书写、讲解的方式,理解经典的内容,品味经典的语言,体悟经典的内涵与意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审美水平。这些也正是并且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能够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中最灿烂、最深厚、最丰富、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诵写讲各类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感悟能力,体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这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成长的需求。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思想、行为上易受校园文化潜在的同化。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实现中华经典与现代教育的连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优越的成长环境,能够在文化熏陶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向上向好的影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高中阶段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困境

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在高中阶段要想能有效并可持续地开展这个行动,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其一,机制欠缺,保障不够。行动是至上而下推行的,到地方、到学校再到教师个人,理念可能好接受,但落实到具体的活动、具体的做法需要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受众。一线教师往往觉得“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具体的活动需要学校组织安排、场地设备、道具经费的保障,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和提供的。有些地区和学校条件有限,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其二,理念陈旧,缺乏民意基础。高中这个特殊阶段决定了学生、家长、学校都非常看重分数,因为关系到学生的高考和学校的生存;同时,高中阶段也确实课业繁重。在有些地区和学校,长期以来,理念和风气都未能很好地转变,缺乏民意基础,社会舆论支持度并不高。作为中华经典教育相关学科的语文本身是被边缘化的。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势必会和其他科目争夺时间,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层面的意愿。

其三,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中华经典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浸染的过程,理应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和校园文化日常建设之中。而各类形式的热闹的活动其实本应是推进和影响的一种手段,只能作为阶段性展示或总结汇报的一种形式。中华经典教育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的本质是日常。但是现实是“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常被急功近利地要求轰轰烈烈的做活动出成果。失去了日常的活水之源,怎能指望有效持续的“流之远”,最终可能流于形式主义的怪圈。

其四,教师相关培训滞后,相关资源缺乏,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的理念和对“行动”理解是不一致的,这就需要及时进行相关培训和交流,但实际上相对滞后;而且由于地区差异,各类资源是不均衡的,其中包括培训资源,也包括教学资源。一部分地区就相对匮乏。培训交流的滞后和资源的匮乏,不可避免导致的后果是交流与碰撞的缺失。交流与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结语

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的需求是迫切的,但遭遇的困境也是很现实的。这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做到真正的转变,从学校乃至地区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将中华经典教育渗透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日常之中,并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落到实处;需要我们始终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提升国家的文化自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阶段活动
“活动随手拍”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