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敬
中華传统文化是淳朴民风的汇集,其中传统美德对修养学生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沉淀的传统文化又是现代文化的基础,而传统文化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农村学校有着独特的教学资源,如果在课堂教育教学时能结合农村特点,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从源头上有了活水,使语文教学活起来,同时也拓展了领域,而且是实施新课改的有力措施,也是在农村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以课堂为为主阵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笔者认为结合切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教材,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策略至关重要,下面我就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体系谈谈自己浅显看法。
一、挖掘乡土教材,传承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乡村的村落文化是承载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源头活水,只有走向生活,挖掘村落文化的元素和内涵,才能传承传这种落文化。乡村充满着田园风光,体现的是原生态民居文化精神。人们和睦相处,民风淳朴,环境优美;乡村里还拥有如砖雕、刺绣、传统烹饪、书画、社火、戏曲表演等传统技艺习俗。挖掘了这些传统文化,把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不但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而且可以使语文教学超越狭窄的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
以笔者所在县为例:会宁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古代兵家之争之地。更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红色旅游胜地。如果我们努力去开发,引导学生了解民风民俗,探寻文物古迹,游览自然景观,搜集历史文化中的人文故事,整理成校本教材或课外读本,让学生以各种形式了解家乡、写家乡、颂家乡,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会更宽广,学习兴趣会更浓。通过家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而且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整合教材,感受经典的熏陶感染
语文教材虽然精选了一部分文质兼美的内容,荟萃了名家名篇,但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说,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微不足道的。但农村的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量单薄,虽然教师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理解透彻,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偏少的篇目,距“读书破万卷”差距仍然很大,阅读积累的量远远达不到要求。要解决制约积累的瓶颈,开发校本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也可说是符合实际的唯一途径。而国学经典的开发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国学经典是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国学经典课程的开设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来说,国学经典词句言简意赅,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对于学生写作很有帮助。因此农村学校根据切身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开设关于经典文化的校本教材不仅是对教材有效补充,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在选材上,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可适宜性等方面考虑,制定好各个学段的目标,并选择好内容。如低学段选择简单的儿歌、童谣为主;中学段选择古诗词、传统节日、典故故事为主要内容;高学段选择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等。
三、走向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积淀传统文化,单靠教材、课堂是不够的。而且,长期的读写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扩大阅读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运用,形成内化,是必不缺少的补充。于是走向课外、走向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在农村,各种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广为流传,这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生活文化。组织学生去搜集、去记录,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农村有的老人久经风霜,学识渊博,是本活的教科书,许多民间故事,风土人情他们会绘声绘色,娓娓道来。每逢红白喜事,逢节过令,家家门上都要贴对联。这些对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书法漂亮。许多谚语、俗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它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第一能增强识字能力,第二能提高阅读能力,第三能挖掘民间文化的素材。以上学习内容应作为语文拓展性课程,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看多了,读多了,写多了,语言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创新能力也会增强。
总之,农村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更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努力去开发和利用,将农村课程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更加切合农村实际,更有特色、更有实效。
注:本文系白银市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号:BY[2018]G030研究成果。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