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
摘 要: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所以,家长会不但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也要接地气,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也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引导家长做好教育教学的配合工作,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家长会;家长;老师;沟通;交流
家长会不但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也要接地气,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也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引导家长做好教育教学的配合工作,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开一次有地气的家长会,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诚挚邀请家长
众所周知的家长会就是由老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学生家长的一次介绍性的交流、互动活动,是保证教学和学习质量,且保证有效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以往的家长会,由于老师的认识原因,首先自身就不够重视。家长会前不准备,每次家长会是在学生考完期中试或者期末试。所有家长会内容也是老师围绕学生的成绩、纪律展开,方法单一、死板,让家长觉得自己像个学生不说,更重要的是达不到有效的沟通。其次,老师也不诚挚邀请家长,只是给学生带话,让家长什么时候开家长会,这就导致有些家长根本收不到家长会的通知。原因,要么学生确实忘了,要么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压根儿就不想让家长参加家长会。
在信息化时代,家长会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草草开始,草草结束,也不是家长来学校被动地上一课堂那么简单。老师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文和图片,设计一张漂亮的家长会邀请函,诚邀每一个家长几月几号准时来校参加家长会。比如,
亲爱的家长朋友: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更好教育,也为了增进家校交流、家校合作,特诚挚地邀请您在百忙之中,于×月×号,星期×,×点,来我校×班参加家长会。
欢迎您的到来!
班主任:×××
×年×月×日
然后,再给邀请函配上温暖的背景图片,最后把制作、设计好的邀请函发到家长微信群或者QQ群,再让学生每人带一份给家长。这样不但保证了每位家长准时参会,不会有遗漏,还可让家长觉得学校对家长会的重视,对家长的重视,从而为成功、有效的家长会打好了基础。
二、确定主题,保证家长会的质量
每次家长会都应该有一定的主题,比如,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有关家教方面的主题或者孩子纪律方面、德育方面或者一些别的活动主题等等。而不是想开就开,更不是家长来了老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那么,老师一定要充分准备、确定主题后,邀请百忙之中的家长前来参加,这样的家长会才有效果,也更加能促进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保证每个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比如,有一次我就以家长与孩子沟通方法为主题,开了一次家长会。我用了很多家长高高在长的教育姿态的图片,如,命令式地说教孩子,孩子可怜的像个小绵羊一家在一边低头听着;再如,父母双方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各自都觉得有理,既不问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或者学习方法,也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等等的图片,再配上相应解说文字,让家长反思、交流,看看自己在家中是不是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一个会思考,且有了自己小小思想的学生进行沟通,或者商量一些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家长会期间,除了老師给家长讲一些与孩子有效交流、沟通的方法,也让家长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或者积极发言,分析、归纳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保证家庭教育的顺利、有效。这样的家长会,不但家长会更加地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更会注意自己以后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使每一次沟通都有效、有用,从而帮助孩子快乐学习、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三、装扮教室,营造家长会良好氛围
为了让家长感觉到更加舒心,保证家长会的有效性,老师要在开家长会之前,精心布置一下教室,给家长提供一个既整洁又个性的班级环境,让家长感觉舒心、放心。比如,让学生扫地、拖地、擦门窗,保证卫生的清爽、干净;把班级集体的一些获将证书整齐地贴在墙上;还可以把学生的绘画、书法贴在宣传栏;把班级的口号,如,“没有播种,何来收获。”“让世界因我而精彩。”等等贴在显眼的位置上,当然也可以配上温馨舒缓的音乐等。有好的环境和气氛,就会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对班级的信任,同时也能保证好的心情,全身心开完家长会,为更好地配合学校教学教育而努力。
总之,家长会就是家校沟通的最好渠道,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更加有效的主要手段。所以,无论图说家长会,还是更加接地气的家长会,都要在会前有充分的准备,发邀请函、确定主题、布置教室等等,保证家长会的丰富多彩,实在有效,从而切实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奇.韩志伟.小学科学心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徐武元.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倾听习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