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万明华同志是江西高校出版社总经理,我因承担了该社一本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的主编责任,与他渐渐地熟悉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出版社总经理的主要工作是经营与管理。去年10月初,他在北京出席民进中央的宣传工作会议,说想要和我见见面。我以为他是要谈由我主编书稿的进度、质量等问题,没有想到,他给我送来了一大摞书稿大样,也就是这部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书稿大样,说是请我指导并想请我为该书写序。这使我一下子感到有些吃惊,没有看出这位擅长经营管理的出版社领导还是一位孔孟之道、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完全没有想到这位肩负着出版社经营管理任务的社领导,还能在十分繁重而多元的管理业务工作中,挤出时间写出这么一部关于先贤思想的大书。这不是一本在不同时段、不同情景下所写的短文或杂文的集子,而是一部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和严格历史进程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读本。我不由得对明华同志肃然起敬。
这应该是一部关于文化自信的大书,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如何能够写得出来?又如何能被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其实,我自己承担的任务已经相当之多,仅就文字方面的任务也相当之重,但是被明华同志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度所感动,为他的文化自信精神所感染,加上我想借此机会梳理和加强一下自己传统文化基础的“私心”,还是欣然接受了写序的任务。这部书稿读起来较慢,但很受用。后来明华因出版社的缘故,催得很紧,虽然口气委婉,但架不住三天两头的“逼债”,只好在未读完书稿的情况下,完成这个写序的任务。我暗暗地告诫自己,书稿虽未读完,但序言不能敷衍。
就已阅读的内容而言,我以为该书至少有三个亮点,或者说三个特点值得咀嚼。在此,笔者愿意负责任地向读者朋友推荐。
其一,“为学之道”与“核心学养”的定位有智慧、好作为。作者在后记中讲到了定位“核心学养”的心理进程(轨迹):最初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唤醒了他长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书刊出版者的写作欲望,使他确定了最初的写作目标,并开始收集资料,进行大量研读,与诸多先贤跨时空对话交流。其间,他又不断地伏案挥笔,不断地否定自己。“为人不易,为学实难”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在那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梦寐难求的灵感乍现,他把写作的中心聚焦于“为学之道”“核心学养”。这种情形真像是在夜色朦胧的茫茫大海中,寻觅到了一盏明亮的航道灯一样,让人狂喜。作者这种定位其实是极高明的,也是作者在心路历程中,跋山涉水,几乎望断天涯路,而峰回路转取回的真经。想想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卷帙浩繁,学說林立,且每一位先贤就是一个体系,如果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怎么得了?那不就等于否定自己,难以作为吗?黑格尔说:“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1]把整个书稿写作限定聚焦在“核心学养”,除了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研读中被浸润,长期从事书刊编辑出版工作,为教育事业服务的缘由之外,最根本的其实就是今日中国对民族良好道德传统之强烈需求,是整个社会对道德文化建设之迫切要求。正是这种需求和要求,坚定了作者写作的方向,也保证了作品出版后的蓬勃生命力。实际上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问题意识”的论断,验证了意大利学者克罗奇关于“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2]的结论。
其二,与这个领域的其他图书相比较,该书是在思想性和学术性方面做文章、用气力,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它既不是讲先贤的成长历程,也不是讲先贤的文韬武略,更不是讲先贤的人文轶事,而是着力阐述先贤的道德文章和学术思想。如果说,先贤的成长历程、文韬武略、人文轶事反映的是先贤人生表象的话,那么,他们的道德文章与学术思想才能彰显出先贤的本质与本质特征,这才是先贤精华所在,精锐所系。老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不要圣智、否定仁义、抛弃机巧与放弃货利吗?如何理解他的“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孔子的“上智下愚”“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能简单地只从字面解释吗?孟子的“人性善”与荀子的“人性恶”是简单的对立吗?墨子的“兼爱”“非攻”,名家的“白马非马”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有的一个概念就是一篇大文章,一组概念就是一本大著述,要想把先贤的学术思想和概念范畴说清楚、写明白,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唯其之难,才显现出作者思想的深邃与学术的努力;唯其深邃与努力,才使得“思想”有其无限的价值和传世的功用。当我们跟随作者,一间间地拜访学术与思想的殿堂,向一位位先贤虔诚地求教,沉浸其中,你才会深刻感受到思想的乐趣和精神的享受。这种获得感与幸福感往往是其他感受所不能比拟的,这种体悟与获得可能让我们享用终生。
其三,是这本书的逻辑性与历史性。也就是说,它的逻辑是按历史的朝代更替来展开先贤的思想内核及其学术脉络的,它的历史是按照思想演进与批判继承的逻辑进行描述的。这使读者容易紧紧抓住横向的“核心学养”的绳索,并沿着“核心学养”的纵向路径不断地追溯下去,同时注意比较每一位先贤其思想与上位(前者)的不同,与下位(后者)的差异。全书重点阐述的49位先贤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朝代顺序出现的。比如,孟子的道德核心学养在于树“四端之心”,立“浩然之气”;学术核心学养在于“学贵立志,反求诸己”,这是正面论证和叙述。而荀子的道德修养理念则是“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以诚养心”“修己安人”;学术核心学养在于“学无止境”“兼权之,孰计之”。这是既有客观分析,又有学习方法告诫的独特探索,等等。我们恰恰可以从这种先贤学养的差异中,历史演进的变化中,较好地把握其中思想的丰富多彩,学术的相克相生,道德的相辅相成,从而兼收并蓄,汲取营养;或者辨认出其中的某些糟粕与不妥,规避和警觉,从而预防损失,节省精力,获得更多的长进,成为新时代心智更加健全,德性更加纯粹,价值观更加正确,对社会和国家更加有用的人。另外,本书不仅思想深邃,而且文笔优美,感情充沛,读起来很有味道,比较容易读得下来。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关于传统文化核心修养、核心学养问题入门的简明读本,不限于教育教学领域,所有那些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传统文化丛书的人们,不妨一读,或者作为进一步深读的理想读物。
参考文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74.
[2]贝奈戴托·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道格拉斯·安斯科,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作者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