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华
“深综改”背景下,我们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如何立足语文课堂,实现“育人无痕”?我认为,要“以‘工具性撬动‘人文性”,即教师先行解读文本,先行与文本对话,用心倾听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找准文本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育人点,巧妙设计发散性的语言文字训练,透过“实”的语言训练,抒发学生“真”的心声,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育人无痕,浸润心灵,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1.透过“实”的语言训练,说出“真”的心声
教学时,可围绕故事的情感线设计发散性的语言训练。如“你想对她(他、它)说些什么”,让学生内化情感,说出最真切的话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摈弃了程式化的说教,以“工具性”撬动“人文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之效。
《幸运的小海豹》一课的育人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懂得保护小动物。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达到水到渠成的育人之效?许多教师在课上往往采用“课尾外加一勺油”式的较为程式化的模式。例如,教师早有预谋地发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呢?”“要保护。”学生不用思考就能直接答出不完整、不规范的半句话,这恰恰是教师想得到的答案。“对,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于是,教师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学科德育。如此生硬、牵强的德育实施,不是我所推崇、追求的。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当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后,我这样问学生:“此时,你最想对麗莎或小海豹说些什么?”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思考,需要组织语言,这便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回答使情感目标得到了最贴切、最自然的落实——“丽莎,我佩服你,你是个有爱心的小姑娘,你懂得保护小动物。”“丽莎,你不仅救了小海豹,而且还精心喂养它、照料它,最后还把它送回大海的怀抱,你是真的爱小海豹,我要向你学习。”“小海豹,你要注意安全,下次再玩的时候,千万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如果碰不到丽莎,你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从学生们口中流淌出来的看似童言无忌的话语,不正是他们最真挚的心声吗?不正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吗?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却达到了无痕的育人效果。这就是最自然的育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2.将情感注入笔端,书写真实心声
教学时,还可根据故事的内容设计富于情感的小练笔,让学生书写内心的情感,实现最自然的真情流露。
学习《语言的魅力》一课时,学生不仅被诗人真诚助人的品质感动,更被语言所具有的极大魅力深深吸引。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富有魅力的语言书写学校教育提示语”的环节,让育人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学生自己走进教室,走遍校园,用心观察德育点,写出温馨的教育提示语。很快,一句句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便诞生在他们的笔下,或贴在饮水机旁(请轻轻按我,我愿和你常相伴),或立在草坪里(小草也是有生命的,请脚下留情)……无声的语言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指引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营造强大的情感“场”,浸润学生心灵
课内,我有的放矢地对有些文本的主题内容进行了适度拓展,使课堂更丰满厚重;课外,推荐阅读,让学生写读后感受,做剪报与摘抄,进行社会调查,参与主题活动等,无形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强大的情感“场”、心理“场”,学生置身其中,思想自然受到启迪,心灵得到浸润。
学习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学生对这些机器人导游充满了好奇,兴趣十足。于是,我和学生搜集了其他功能的机器人,课上,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汇报,之后出示一篇有关机器人的文本,安排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此文介绍了几种机器人,分别是谁,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发明什么功能的机器人来方便人们的生活,为社会服务?不仅训练了语言文字,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使他们在阅读中再一次感受到高科技的神奇奥妙,从而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再如,学习《穷人》一课,可依据“穷人”来建构主题:桑娜、珊迪、杨科、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同为“穷人”,“穷”的是什么?“不穷”的又是什么?在联系不同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强大的情感“场”,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