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欣涵
摘要: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通过市场化的传导机制,绿色金融能够引导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绿色企业。本文从顶层设计及绿色金融产品角度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绿色金融仍面臨着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出台相关的鼓励性政策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关键词:绿色经济 绿色金融 互联网金融
经济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发展绿色经济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高度重视企业绿色发展问题,多次在政策文件中强调绿色发展理念。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绿色中国建设。
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绿色企业,进而通过市场化的传导机制鼓励企业的绿色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2015年,中国金融学年会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搭建起绿色金融学界业界沟通的桥梁。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对绿色金融的内涵意义、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在分析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从绿色金融制度的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等不同层面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与意义
绿色金融是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绿色金融是以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以信贷,保险,产业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为手段来影响企业的行为,遏制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具体来看,以商业银行发放的绿色信贷为例,主要在贷款政策、对象、具体条款设置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对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给予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一定的政策倾斜。
绿色金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其积极作用包括三点:一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并进行优化[1],具体通过调节不同项目期限,融资金额,成本等,引导金融机构资金从“三高一低”及产能过剩行业转入生态型,环保型的新型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可通过引导公众投资行为,有效克服市场失衡;三是有助于维护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在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从金融机构来看,配合绿色金融有利于适应经济转型、提升企业自身形象和社会信誉、防范环境风险[2]。
二、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自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出台以来,我国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完善推动着大量绿色金融实践的落地。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风向标。2016年,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2017年,国务院决定以试验区落实顶层设计,在部分省区建立创新试验区,以差异化的地方试点同步试验绿色金融可能的体制机制。
金融产品方面,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其中绿色信贷方面,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是兴业银行, 其在2005年与国际金融公司展开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006年,兴业银行正式发行绿色信贷。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为8.2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0%。绿色债券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中国在境内外发行的符合国际绿色定义的债券高达1580亿元,占全球发行量的40%[3]。虽然如此,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从各方面指出了全球绿色金融体系面对的障碍。具体到我国而言,主要存在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
首先,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创新度不高。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保险和证券方面都出现了覆盖范围较小的问题。就绿色信贷而言,其形式以减少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贷款额度为主。另一方面,绿色信贷也仍以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绿色信贷的期限结构相对单一[4]。
其次,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就绿色信贷而言,国有大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仍是主力军,根据各银行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2016年来自五大国有银行、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合计达77.5%。相比之下,股份制银行的参与明显不足。
最后,虽然我国明确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但在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及具体实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发生了概念冲突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未统一,这将抑制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与国际机构开展合作。
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相关建议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除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最终需要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运用金融手段解决绿色金融产品市场中存在的期限错配等问题。
第一,政府可通过信贷、监管政策等方面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长期来看,在我国这样一个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绿色信贷依然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手段,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绿色金融环境仍是重点。激励措施方面,根据国际准则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对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银行给予政策扶持,调动其积极性。具体可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监管以及贷款风险权重等方面给予优惠。信贷政策方面,允许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以筹集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弥补绿色信贷以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问题;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针对该指导目录提供不同等级的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除了绿色信贷,还应积极探索非信贷类产品,积极建立权益市场以供交易绿色金融证券产品,探索包括保险、信托、租赁的全绿色金融产品线。
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激发互联网金融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产品创新活力。互联网金融具有解决信息不对称、深入长尾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5]。首先,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互联网金融能够高效监测企业社会责任、绿色发展行为,能够通过智能化合约降低绿色金融风险,促进企业的绿色科技创新。其次,互联网金融可有效解决偏远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对于解决落后地区企业的污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后,互联网企业具有创新活力,能够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典型的案例有阿里巴巴推出了绿色保险产品,通过提取用户的低碳行为数据,评估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而给予保费优惠,能够带动全民参与绿色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绿色金融的发展关乎我国的环境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体量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面临着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出台相关的鼓励性政策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具体可从完善信贷政策、提高贷款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等方面入手。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低成本、覆盖面广、大数据的优势,使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等.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2]汪江.绿色金融:一个对商业银行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方向[J].国际金融,2016,(08):18-22.
[3]周洁.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15):80-81.
[4]董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3,(03):156-160.
[5]娄飞鹏.互联网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与路径[J].西部金融,2015,(06):4-7.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